非典時期的經濟生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07日 08:43 中華工商時報 | |||
亞杰 非典讓北京市民重溫了一下久違了的搶購場景。據說,有的超市當時被搶購一空。但是,這個搶購場景不過是我們關于非典記憶的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它只持續了一天半。它除了凸顯當時人們的恐慌情緒之外,再說明不了別的什么。 現在,人們開始探討誰是2003年中國經濟生活中的贏家。這不是件難事兒。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應該是醫藥及其相關產業,接下來是汽車、手機甚至自行車。當然還不只此,服務業同樣有機會,比如保險,比如電信。春節拜年,手機短信讓移動通信服務商斬獲不小。非典一來,手機短信伴著謠言笑話漫天飛,自然又有人賺得盆滿缽溢。 還有另一種贏家。五一期間,滬深股市休市至11日。這當然是為了保護股市:敏感的股市怕是難以承受非典的沖擊。但是在香港,值非典肆虐之時,人們發現美國那位著名投資家巴菲特原來持有大量“中國石油”股份。而在4月17日至24日短短的幾個港股交易日內,巴菲特的持股量更急升至13.35%,成為“中國石油”的第三大股東。 盡管判斷誰是贏家不是件難事兒,但確定誰是輸家則是件很難的事兒———至少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兒。 有人說,非典不太可能成為中國銀行業危機的導火索。這句看上去很理性的話其實很荒唐,因為這個話題本身就很荒唐。實際上,非典時期的銀行業有著自己的機會,關鍵是銀行能否真正樹立起業內人士所謂的“資金營銷觀念”。 非典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鈔票是病毒的一種載體,所以就有了用微波爐消毒結果毀了鈔票的事兒。不潔的鈔票會不會對健康構成實質性威脅是一回事兒,鈔票肯定會借非典之勢令很多人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是另一回事兒。所以,信用卡乃至個人支票的進一步流行也許就不是不可以預期的事兒。 即便是現在極度不景氣的餐館及被勒令歇業的娛樂場所也未必就是輸家。我已經聽見有人惦記著要在非典過后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頓大玩一把。想一下“9.11”之后美國的消費浪潮,我們似乎應該就非典對于消費心理的影響做些關注。非典會不會對儲蓄形成一種反向刺激:人們更愿意花錢了?不必擔心享樂主義的泛濫。在一段時限內一定程度上的享樂傾向的流行也許正是我們努力擴大內需時所樂見的。 據說,五一期間速遞業遇到了尷尬事兒:大量郵件無人接收。不必擔心,人們不過是利用五一假期為躲避非典找了個借口。但是,沒有誰是為了躲避瘟疫而生,生活還得繼續,只不過還得繼續的生活打上了非典的烙印。 非典時期總會結束,所以,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非典時期的生活方式將怎樣改變我們未來的經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