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商業良心孰輕孰重 非典當頭人心不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06日 09:41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社記者趙建華 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有人認為這將是對整個華夏民族的考驗。然當此關頭,人心不一。中國的許多企業,表現出了應有的理性,紛紛解囊而助。與此同時,也有人夢想著趁此大撈一筆。 作為中國首家向衛生部捐款“抗炎”的企業,內蒙古蒙牛乳業公司目前已累計捐贈八百六十萬元人民幣以及價值三百萬元的蒙牛純牛奶,用于阻擊“非典”肆虐。 中國石油集團公司也已捐款兩千萬元人民幣用于支持全國及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其中,一千兩百萬元捐贈給國家衛生部,八百萬元捐贈給北京市用于防治“非典”。 到三日下午,中國民政部、衛生部、中國紅十字總會和中華慈善總會已共收到防治非典型肺炎防治捐贈款物折合人民幣兩億一千一百萬元。 在越來越的企業、個人甚至外國政府為抗擊“非典”解囊的時候,也有人借“非典”發不義之財。亂漲價、發布虛假消息謀財……諸如此類,在四川、陜西、湖南等地均有所“發跡”。 理性與商業良心已顯得更為重要。人民大學的董志勇博士認為,眼下精明的商家應該注重長遠得失,而不能因追逐一時之利,喪失了應有的理性和商業良知。企業幫助社會度過此關,在顯示出自己社會責任感和商業良心的同時,更是一種理性成熟的體現。 投之以李,報之以桃。企業一助于社會,來日社會必將以百倍還之。堅持不隨便漲價的同仁堂,在顯示出其百年老店成熟與風度的同時,也將為世人垂愛。相反一些企業如果因為發“國難財”,而失信于社會,構惡于人,最終也必將為社會拋棄。 據悉,中國政府在鼓勵和規范社會捐贈的同時,也加大了對市場的整頓力度。工商、發改委等部門查處的一批批案件,都不斷向世人展示著政府打擊發昧心財者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