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工具日漸短缺 50億元央行票據上演處女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29日 13:5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韓瑞蕓北京報道 對于擁有3萬多億元基礎貨幣的央行來說,受現有債券市場的規模、品種限制,調控職能無法從容施展。因此,在推進銀行改革、調整準備金制度的同時,全面發展包括國債、機構債、公司債、抵押貸款債、市政債等在內的債券市場,已是當務之急。 連續的公開市場正回購操作,讓央行手中的債券工具日漸短缺;與此同時,資金頭寸相當富余的商業銀行對公開市場仍“興趣平平”——借助于銀行體系的貨幣政策傳導棒,因傳熱功能不暢而大打折扣。 但注定在銀監會分立之后要回歸到貨幣本位上來的中國人民銀行,也是注定得把這根棒煉熱的。 4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首次在公開市場中直接發行了金額50億元、期限為6個月的中央銀行票據。 其實此前中央銀行票據亦曾出現過,但方式卻有不同:2002年9月24日,央行將2002年6月25日至9月24日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91天、182天、364天未到期正回購品種,置換為相同期限的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量合計1937.5億元。 分析認為,此次央行首發6月期票據,不僅可以起到與正回購一致的收回基礎貨幣之效用,也是央行意欲定位短期利率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今年以來,央行在公開市場的種種舉動,如交易次數從每周一次增加到兩次、增加交易成員、擴大交易范圍、建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流動性日報制度等,似乎并未像預期那般吸引足夠的市場注意力。在此態勢下,采用這種新的融資方式,可促使公開市場成員再次正視公開市場操作的影響,確保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 第三大貨幣調控工具 發行中央銀行票據,雖顯突然,卻也不出公開市場成員之意料。 《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今年2月初,央行持有現券2000余億元。不過,自2月10日起,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19次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090億元,依此推算,目前可繼續用于正回購的債券已所剩無幾。與此相應,從資金回籠高峰時期的200億元到近日的30億,央行正回購力度正不斷減弱。但市場并未顯現停止正回購的跡象。 正當市場揣測央行下步動向時,4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祭出了它的新型武器——金額50億元、期限為6個月的中央銀行票據。經過價格招標,該票據最終確定的中標價格為98.91元,參考收益率2.198%。 與此同時,在公開市場,央行仍以利率招標方式對91天期債券實施正回購30億元,中標利率為2.15%。4月24日,公開市場再次以2.15%的利率對91天期債券實施50億元正回購。至此,央行上周共計從公開市場回籠資金130億元,與上上周持平。 據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一位官員介紹,發行中央銀行票據,是公開市場除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外的第三大交易品種。中央銀行票據也是與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并駕齊驅”的公開市場三大操作工具之一,可視為央行發行的短期債券。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曾分別于1993年、1995年、1997年發行過中央銀行債券,并制定了有關的管理辦法。 他表示,通過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央行可以達到回籠基礎貨幣的目的。而正回購亦是央行以自身持有的債券向商業銀行質押,收回商業銀行富余資金的操作。兩者兼屬“負債”,有異曲同工之效。 央行票據的發行此前早有伏筆:2002年底,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戴根有曾公開表示:“在需要大量回收市場資金而手中債券又不足時,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可以同樣取得比正回購更好的效果。” 引導短期利率 或許,用于彌補正回購債券不足,正是央行此次直接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的初衷;不過在主觀意愿上,市場成員都對其賦予了更深含義。 “發行6個月期央行票據意在定位短期利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債券主管韓松如是說。 此語的背景是,自3月6日起,央行連續5次在公開市場采取固定利率數量化招標的方式,力保182天期正回購品種的收益率水平維持在2.3%。然而,盡管這種操作回籠了大量貨幣,減少了市場資金量,但回購利率仍義無反顧地單邊下行。 而在招標方式改為更趨市場化、回籠貨幣更快的利率招標后,收益率水平更是直線下降。3月底,91天期回購品種的收益率較2月份下降了12個基點。這一方面意味著各機構資金頭寸寬裕,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認前期數量招標的績效未能得到市場認可,央行公開市場影響有所弱化。從這個角度看,6月期的央行票據利率將具有指導性意義。 “央行急需一種自控的、抗干擾性強的短期工具,來形成穩定的基準利率。”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債券交易員表示,為保證一國基準利率之穩定,國際上一般采用短期的國債收益率作為該國基準利率。但從我國的情況來看,財政部發行的國債絕大多數是三年期以上的,短期國債市場存量極少,加之債券市場不甚成熟,在財政部尚無法形成短期國債滾動發行制度的前提下,由央行發行票據,以替代短期國債成為公開市場操作的新品種,讓市場成員能以之配合中長期債券的特性規避風險,無疑會使公開市場操作更趨靈活主動。 該交易員還認為,鑒于目前僅發行了50億元中央銀行票據,數量較少,不排除“試點”的可能性。 流動性亟待提高 從央行自身來講,也確實有豐富其貨幣政策工具的內在需求。 “貨幣政策傳導要從主要通過銀行信貸體系轉為更多地依賴債券市場。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將是下一步金融改革核心任務之一。”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揚最近的公開觀點,表達了他對貨幣政策傳導低效的擔憂。 李揚認為,由于持久的買方市場使得資金相對過剩,而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通過銀行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率大打折扣。加之央行仍然對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更給了后者無視“增加貸款”的政策信號之前提,加劇了貨幣政策傳導的低效。 與此同時,對于擁有3萬多億元基礎貨幣的央行來說,受現有債券市場的規模、品種限制,調控職能無法從容施展。因此,在推進銀行改革、調整準備金制度的同時,全面發展包括國債、機構債、公司債、抵押貸款債、市政債等在內的債券市場,已是當務之急。 跟李揚這番話相應的幾個數據是:根據年初計劃,我國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目標應為16%,但截至1月末,M1、M2的增長速度均超過19%;3月末時,盡管央行正回購量累計已接近2000億元,M2和M1同比增長幅度仍高達18.5%和20.1%,市場資金綽綽有余。 目前,各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平均超額備付金比率高達3%~4%。 鑒于此,業界估計,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仍將繼續,再次發行票據亦不無可能。 對于新型武器———中央銀行票據,中國農業銀行資金交易中心的劉衛東表示,應盡快完善其交易方式,提高市場流動性。他認為,由于目前央行票據不能進行二級市場交易,其作用無法充分發揮。 此外,市場主要機構如能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對央行票據的連續報價,將對央行票據的流動性以及短期利率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