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封面文章之五:相關資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20日 20:13 《財經》雜志 | |
資料 微生物、衣原體、病毒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按結構、組成可分為三大類,即原核細菌型微生物(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放線菌)、真核細菌型微生物(真菌)和非細菌型微生物(病毒)。 細菌在分類上屬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是一類具有細胞壁的單細胞微生物,因此一個細菌就是一個細胞。細菌具有相對比較穩定的形態與結構,利用某些實驗對其進行檢測或鑒定,可以了解并分析細菌的致病性和免疫學特點,也可以指導臨床用藥以及進行預防消毒; 病毒是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體積微小,能通過細菌濾器,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結構簡單,只含有一種核酸,RNA或DNA。 資料 中外查找SARS病原體大事記 2002年11月16日中國廣東佛山發現第一起后來可稱為SARS的病例。 2003年2月3日至14日,廣東發病進入高峰。2月11日公布患者已有305例,死亡5例。 2月18日,中國疾病研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通過電鏡從兩例尸解標本中發現一種顆粒,判斷為衣原體形態。當天,該中心宣布,廣東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的病原基本可確定為衣原體。 2月18日下午,廣東省衛生廳召開緊急討論會議,就衣原體問題與廣州各大醫院專家交換意見。專家組成員一致認為,不能簡單地認定衣原體就是惟一的病原。 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發出一些地區出現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這一流行病的全球警報。3月15日,世衛組織將此疾改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SARS)。 3月17日,世衛組織聯合全球9國11個實驗室組成聯合網絡,協作攻關,查找SARS病原。中國香港地區加入其中。 3月18~22日,聯合網絡中若干家實驗室提出SARS病原可能是副粘液病毒。 3月21日,據新華社后來的消息,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學研究所從臨床標本中初步分離出冠狀病毒,此一結果未對外公布。 3月24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媒體宣布,一種從未見過的冠狀病毒家族成員最有可能是SARS致病病因。該中心沒有獲得副粘液病毒的實驗進展。 3月28日,中國政府正式加入世衛組織的全球合作網絡,使該網絡成員增至9國13個研究室。同日,香港大學微生物系宣布已從SARS患者組織標本中分離出冠狀病毒,推斷其可能是致病病原。 4月4日,中國疾控中心召開記者座談會,其內容之一,系介紹該中心兩月來排除各種可能,主要循衣原體方向探尋SARS病源的研究過程。該中心稱,中心有關人員對從廣東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人解剖標本中分離到的衣原體樣顆粒,進行了體外藥敏感實驗,發現七種藥物對該病原的繁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會后,該中心網站正式公此實驗成果。 4月4日,世衛組織在其網站公布階段性研究成果,全球有10個實驗室傾向于認為致病原原為冠狀病毒,此外也有意見認為可能是副粘液病毒中的hMPV病毒。 4月10日,人民日報等報道,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李德新、畢勝利、段淑敏和許文波等科研人員研究成員,證實在病人器官內存在冠狀病毒,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狀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兇。 4月11日,新華社報道,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慶余、秦鄂德研究員等已經在SARS病原體研究中發現了冠狀病毒,并于4月9日通過部分基因序列分析進一步證實此結論。 4月12日,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在權威醫療雜志《刺針》最新一期發表題為《非典型肺炎是由冠狀病毒引致》的論文。 4月13日,衛生部非典型肺炎防治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加強對病原學研究的管理工作。 4月13日,加拿大科研人員宣布破譯了懷疑與非典型肺炎有關的冠狀病毒基因。世界衛生組織稱這一成果是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4月16日,荷蘭ERASMUS大學實驗室的科學家成功完成冠狀病毒實驗的動物模型,確證導致全球肆虐的SARS病癥由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這一研究證實了全球科學家基于近期研究的主流觀點。至此,國際病毒學界確認病原的“科斯假設”(KOCH’POSTULATES)四條件全部滿足。 4月16日,全球聯合攻關網絡成立后一個月之時,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互正式宣布,SARS病毒已經找到,正式命名為SARS病毒。 編輯整理/朱曉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