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軾:國資委遭遇市場監控尷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4日 09:15 金羊網-新快報 | ||
-新快報記者 黃樂欣/文 國資委本周7日設立的消息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國資委的設立代表了政府一種什么樣的目的?從政策層面上,它對民營企業來講是否有益?本報記者在昨天舉行的“粵浙民營經濟發展與管理高峰會”上,采訪了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 不看好國資委 記者:國資委在本周設立了,各方都在評估其未來的執行可能性,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茅于軾:這表明國家不愿意繼續負擔國有企業的虧損了。 國資委的任務是為了改造國企,將其改造成為不虧損的企業,否則就關門。國資委改組國企中有很大的問題存在,但不是方式的問題,我本人并不反對MBO。無論是改組成合資,還是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或者將其賣掉,做私營,其問題根結都是如何保證原始資本在產權交易后的合法性。表面上看,按章辦事即可,但很難防止其中有臺底交易的市場行為,黑箱操作。說白了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 很多國企的經理層,由于在購買企業資產的時候擁有優先權,難免其會用各種手段,以低于資產價值的價格購買。 政府(國資委)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要干預。為了使財產從國有轉變成為私有的過程中,能夠擁有財產的初始合法性,哪怕時間長一些,交易費用高一些,交易的透明度和公開性都是非常關鍵的。如果這一點做不好,就很難保證私有財產的合法性。 記者:目前國資委希望出臺討論起草多年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借此來取得操作的可行性。您認為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嗎? 茅于軾:上述問題相信在短時間內是很難解決的。 《國有資產管理法》是一種政府(國資委)希望借助以規范市場的行為,但在目前情況下,這部法律是不可能出來的。 民企無須政府進場干預 記者:我們在上面的情況中看到政府干預的必要性,政府在什么情況下干預是必要的?業內有一種說法,沒有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您怎么看? 茅于軾:沒有政策,可以理解為沒有干預的政策,沒有用權力去支配資源的政策,也就是讓市場去支配資源,但不代表完全沒有就好,加強市場作用的政策還是要有的。中國政府目前在市場經濟面前還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他應該創造一個舞臺給民營企業家,讓他們去活動。但現在政府有時候成了企業家的幫手,這不是政府需要做的。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個法制的環境,使企業家的財產權得到保護,糾紛能夠得到正確的解決,取消各種特權,F在政府反而倒過來使用特權干預經濟發展,結果當然很糟糕。特別在扶持中小民企發展這個問題上,其自身有很多制度的問題在其中,不是政府里面掌權的人說句話就頂用的。這需要企業自身制定出自己的制度。 記者:為什么您在政府是否干預這個問題上前后的看法會如此迥然? 茅于軾:市場有軟約束,也有硬約束,軟約束就是過去企業虧錢了國家還替企業撐著。現在國家要改國企主要原因是財政上負擔不起,是市場的約束力在發生作用。 民營銀行有望突破 記者:銀行現在是少數幾個還由政府壟斷的行業之一,在這個領域,民營銀行有望突破嗎? 茅于軾:張德江把民營經濟的做法帶到廣東來了,這確實是最好的時機。我想它應該還有機會發展得更好。WTO以后,原來很多行業不允許進入,現在都可以進入了,特別是金融業。我看金融業遲早要開放。不可能光讓老外辦銀行,而不允許中國老百姓辦銀行,這從政府角度來講是無論如何講不通的,有壓力的。 過去中國人民銀行的態度是明朗的,不讓辦銀行。 現在是不明朗。人行某個司長說過,民營銀行的事情不要再討論了,按照銀行法的規定,該批就批。這個話好象是有所松動,但是仔細一想,銀行法公布好幾年了,過去不批是否代表著現在不批確實很難判斷。但我認為民營銀行肯定要開放。 現在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壟斷行業包括金融業沒有引入雙軌制,這造成的損失非常大。僅有國家銀行,沒有民營銀行。 記者:浙江一帶的底下錢莊非常發達,政府現在也等于默認了,這是否是今后民營銀行帶來前的鋪墊? 茅于軾:是的,只要不出問題,最后就成為政府許可了。中國改革的路子就是這樣,以前不許可私人辦企業,但后來辦也辦了,連憲法也改了。而且憲法改在后,私營企業辦在前,民營銀行也會是這樣的。 茅于軾簡介: 1929年1月生于南京,1950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1985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93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退休后,與其他四位經濟學家共同創辦天則經濟研究所,現任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 茅于軾于1979年提出擇優分配原理,重新構造了整個微觀經濟學。1985年起即關系道德問題,以后作了近10年的研究和思考,1997年提出人與人的等價關系,從對等關系出發,對人權、自由主義、道德、民主等觀念都可以作出更深入的解釋。 茅于軾先生為中國當前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是中國民間經濟學者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有:《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生活中的經濟學———對美國市場的考察》、《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