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個“戲法”?26家地方國企逃廢債務跡象追蹤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3日 10:43 《財經時報》 | ||
26個企業26個故事。盡管后面涵蓋了各式各樣的真實,但有一點似乎是相同的:在銀行、企業之間“貓捉老鼠”的游戲中,政府的角色一直顯得十分微妙 □本報記者 胡海巖 3.9億元不良貸款的價格僅為3700萬元,低得不能不讓人產生聯想——這里有沒有逃廢 華光集團“戲法” 在蕪湖市26家參與“整體處置”的企業中,有兩家同屬蕪湖市光華集團,即蕪湖市燈具廠和蕪湖市麗光太陽能設備制造公司。 蕪湖市燈具廠位于蕪湖開發區緊鄰市區的南大門。沒人攔擋,記者直接進入廠區,眼前樹木茂盛,幾排廠房周圍雜草叢生,看來已經廢置多年。只有中間兩排廠房不斷有工人進出,里面傳出刺耳的電焊聲。 經人指點,在廠門口3層小樓上,記者見到燈具廠廠長胡萬余。他說,燈具廠1998年就全面停產,目前廠房出租給幾家企業,租金用來支付職工生活費,只有十幾個人上班留守。 按照銀行提供的資料,燈具廠是一家以生產各類燈具為主的集體所有制企業,現隸屬于光華集團,注冊資本337萬元,職工311人。截至2001年6月30日,企業負債資產4173萬元,其中欠建行貸款2964萬元及利息902萬元。 胡萬余強調,當年燈具廠向建行貸的款有相當一部分用于發展太陽能產品,而后,這部分業務很快從燈具廠分離出去,成立新公司——蕪湖市麗光太陽能設備制造公司(簡稱“麗光公司”),并繼續從建行貸款。兩年前,麗光公司被注銷。目前,光華集團下新成立的安徽麗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麗光科技”)“就是那部分資產”。 胡認為,以前在光華集團,內部資源經常會從效益好的企業調撥到效益差的企業,這是燈具廠衰落的重要原因。“直到現在集團還在盯著我們的好資產。”胡說。實際上,生產忙碌的兩排廠房正是被麗光科技使用,兩年來沒有支付一分錢租金。 這位廠長還告訴記者,昨天廠子里十幾棵大樹被集團來車連根挖走,不知賣到什么地方去了,據說一棵樹能賣幾千元,不過誰讓賣的、賺的錢歸誰卻“搞不清楚”。 光華集團正在進行改制,燈具廠處置完建行這筆貸款后,也將走破產程序。屆時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政府收回土地,將這塊土地公益性質改為經營性質,然后拍賣。按目前情況,拍賣所得56%歸政府,44%用來安置職工。 有無逃廢債? 光華集團與蕪湖市燈具廠只有一街之隔,但大門寬闊氣派,三個保衛人員輪流站崗;廠區一側是幾排嶄新的樓房,另一側是一大片修整完畢的待建空地。經過多方交涉,記者才進入大門。 新成立的麗光科技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麗光科技是剝離了所有債務之后成立的,目前沒有建行的分文貸款。 蕪湖光華集團董事長、麗光科技董事長周恩光在與記者談話時,竭力撇清集團與上述兩個欠貸企業的關系。周認為,燈具廠在并入集團前是集體國有制的企業,而非國有企業,它的欠債當然與集團無關。對于麗光太陽能設備制造公司,周說:“已經注銷了,不存在了,當然債務也沒有了。注入到麗光科技的資產是我們買的。” 按規定,子公司被注銷后,其債務本應由其母公司承擔。也就是說,麗光太陽能設備制造公司的債務,按理應當由蕪湖光華集團承擔。而此次蕪湖建行不良資產被整體處置后,光華集團也好,麗光科技也罷,或許都能輕松多了。 建行蕪湖分行資產保全部經理姚海潮告訴記者,麗光太陽能公司一直被歸在“可能償還部分貸款”的企業里,就是因為這部分貸款應由光華集團承擔,不過催收難度相當大。蕪湖市經貿委官員也表示,光華集團不承擔貸款責任。 不過,姚海潮說,在建行蕪湖分行中,屬于“惡意逃廢債”所形成的不良資產并不多。如這26家企業中的“空殼公司”,大多是1998年國家限制政策性破產后,申請破產卻由于規模不夠大、不是國家重點行業企業而未被批準。于是,這些企業被留存下來,大部分沒有經過改制,少數所謂的改制企業也只是“翻牌改名”。 出租車司機得知記者要去中房蕪湖公司,便說,蕪湖的國有企業都不行了,可這家公司還行。的確,從現場觀察情況看,中房蕪湖公司是這26家企業中能夠正常經營的3家企業之一。 中房蕪湖公司坐落在市區一條繁華街道上。記者向辦公室負責人說明采訪來意,被斷然拒絕。記者后向建行蕪湖分行詢問獲知,中房蕪湖公司一直拒絕向建行提供會計報表等資料。 盡管法律規定銀行作為債權人,有權查看債務人的會計資料,但實際上企業就是不給你看,銀行也沒辦法。 這種強硬態度的背后,也存在地方政府的支持。至于稅務、工商等更“沒義務”向銀行提供信息。當然銀行也可以從產品銷售、外地業務擴展等方面判斷企業實際經營狀況,不過這都是間接的。 命系“政府承諾”? 蕪湖市水泥廠可能是26家企業中停產關閉最早的,至今已近8年了。整個廠區院子里雜草叢生。傳達室坐著兩位中年婦女看院子。 廠房里機器設備早就當廢鐵賣了,甚至連窗框也沒有。有人說讓工人賣了,有些是主管水泥廠的區政府賣的,但弄不清楚錢上哪兒去了。 與此不遠的蕪湖市鋁制品廠也是這樣,工廠早已停產,工人回家,機器設備慢慢被賣光換成了“口糧”。 大量資產被變賣,銀行似乎無能為力。建行一位人士思索半天后說,這些資產被賣掉,“應該是用來支付工人生活費的”。實際上,只要在貸款時沒有抵押的資產,變賣就不需要銀行同意。 還有幾家企業甚至在沒有宣布關閉、注銷或破產的前提下,經營用地就被政府收回了。記者發現,蕪湖市市百一店根本就找不到了。按照注冊地址查找,在蕪湖市中心步行街附近市百一店原址上,已經聳立起蕪湖市商業銀行新蓋的大樓。 據了解,由于市百一店長期虧損,幾年前市政府就將大樓定向爆破,然后把這塊土地賣給商業銀行。不過市百一店并沒有破產或注銷,只是經營場所不存在了。在26戶企業中,像這樣的企業還有三四家。 一位銀行人士向記者解釋,政府收回土地是合法的,不過,對于這些連實體都找不到的企業,銀行幾乎連一分錢也收不回來,“有苦說不出啊!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時,通常面臨著政府和企業的壓力,處于被動地位。”他說。 更典型的例子是26家企業中的蕪湖市國際旅行社,它已經被安徽省另外一家企業兼并。當時政府與兼并方簽訂了“不承擔債務”的協議,而這一過程銀行并不知道。“現在我們只好咬住市政府要錢,不過太難了。事實上,銀行在企業調整、改制過程中常處于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建行蕪湖分行有關負責人說。 在這次整體打捆處置不良資產過程中,建行極其看重政府的一項承諾:在建行清收100萬元以下不良貸款及市轄縣的不良貸款過程中,市政府將負責協調工商、法院等有關部門,協助建行處置此類不良貸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