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上漲并非全是壞事 專家稱中國正面臨機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08日 13:01 中國經濟時報 |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 陳淮 近來因美對伊開戰等因素影響,石油安全問題再次成為輿論和政策關注的焦點。中國石油短缺是個無需爭議的事實,但一個值得特別提出的問題是,油價上漲并非都是負面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說,可能正在給我國帶來重大的戰略機會。 油價高漲可能導致亞太地區石油加工能力重新“洗牌” 國際石油漲價肯定會對我國的石化產業形成很大的成本壓力,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但在看到這些不利影響的同時還應注意到,我國周邊同領域的競爭對手面臨的壓力比我們更大。 當前,全世界石煉化領域的產能嚴重過剩。根據2001年統計資料,目前全球原油加工能力為40.58億噸,而全世界每年的石油產量不過33億噸。這些過剩生產能力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集結在我國的周邊。目前亞太地區的石油加工能力為10.09億噸。我國為2.26億噸,在區域生產能力中所占比重為22.40%(不含臺灣省)。其余在東亞和東南亞,其中日本2.39億噸、韓國1.28億噸、新加坡0.63億噸,印尼0.50億噸和我國臺灣省0.46億噸。這樣一個龐大的石油加工能力群形成為對我國石化產業強大競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石化產業的發展始終受到這些外部競爭者的困擾。在1999年和2001年曾兩度猖獗的油品及化工原料走私也主要來自于這些供給源。 在石油對策中,對我國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要“跑過”油價,而是要“跑過”競爭對手。跑過競爭對手就是安全,就是戰略性的重大勝局。近期伊拉克局勢導致的國際石油價格高漲可能會導致世界以致亞太地區石油加工能力的重新“洗牌”。盡管我國目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石油需求依賴進口,但在我國周邊的上述石油加工能力中,除馬來西亞仍維持石油出口國地位,印尼有相對強的石油自產能力外,石油加工大戶中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對國際市場油源的依賴程度都比我國大得多。從產品需求看,我國的優勢更為明顯。在石油漲價的情況下,即便是下游市場因價格上漲而緊縮,我國自身的需求量仍足以支持我國的生產能力。但我們的競爭對手則遠沒有這個條件。因為我國石化產業的市場主要在國內,而競爭對手的市場主要在其國外。從世界范圍看,國際油價上漲肯定會擠掉相當一批過剩的加工能力。這可能會帶給我國石化產業一個排擠外部競爭、獲取更大市場份額以致實現產業規模擴張的難得機會。 把握這個戰略機會需要政策的強力支持。建議我國對這樣一個事關大局的重大戰略制定專門的對策體系。其中最重要的,一是要在一段時間內加大對石化產品的價格控制力度,有意識地減少、減緩石油漲價對其下游產品的價格影響,不給外部競爭對手以搶占國內市場的機會。二是利用稅賦手段減輕石化產業的成本壓力。例如盡快把從量計征的成品油稅賦調整為從價計征。三是盡快建立石油遠期合約交易制度,通過符合WTO規則的市場化方式和企業化操作幫助用油企業分擔這個戰略成本。 高油價可能提供低成本建立戰略儲備的有利時機 早在20001年3月,“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決策就已經明確寫入了我國的“十五”計劃中。但過去一段時間中,國際油價一直沒有給我們提供合適的建倉機會。 當前,由于突發事件對人們心理預期的影響以及國際大資本的炒作,國際油價可能會出現一個持續走高的過程。但高油價并不可怕。因為這個高油價有可能帶給我國一個以低廉成本建立戰略儲備的機會。 世界石油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并不支持目前的高價位。國內外專家相當一致的判斷是,目前并不存在石油短缺,因而油價上去了很快還會落下來。高油價損害中國利益的前提是中國在這個價位上買油。如果我們換個思路,不是直接買油,而是先賣油,我國就有可能利用國際期貨市場實現戰略儲備的廉價建倉。 國際油價的特點是期貨價格確定現貨價格。一個簡單例證就可說明上述可能性。因為期貨市場上的遠期合約是可以先賣后買的,如果我們在40美元時賣出一桶油,再在20美元時買回兩桶油,那么我們就可以以價格為零的代價獲得一桶油。 國際油市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但在上述博弈中,和那些企圖拉高油價的對手相比,對方的風險要比我方大得多。因為油價最終總是要受制于實物層面的供求關系的。除非風險市場上的投機資本有無限多的資金作后盾,否則脫離實物供求關系、持續維持高油價是無法做到的。 實施這樣一個戰略操作,不僅需要一般的政策支持,而且需要戰略性的金融體系支持。建議我國把石油安全與金融安全聯系起來考慮,采取合理對策,把單純的外匯儲備與更靈活的石油戰略儲備密切結合起來,把石油期貨倉單視為一種新的國際貨幣,參與外匯組合。一方面通過變換資產存在形態來提高金融資產質量和規避匯率風險,另一方面通過“石油金融”的支持實現石油戰略儲備的廉價建倉。 當前需格外防范的風險不是“漲”而是“跌” 伊拉克的緊張局勢使輿論對油價的走勢幾乎一致看漲。但用超前性、戰略性的眼光觀察,當前我國需要格外防范的風險不是“漲”,而是“跌”。 人們對油價上漲的預期主要是建立在對伊開戰基礎上的。實際上,如果我們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戰爭的危險幾乎不能實質性地影響國際油市在實物層面上的供給。在聯合國的制裁決議影響下,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僅限于“石油換食品”的有限量。迄今其出口總量只占國際市場上出口總量的0.2%。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目前我國從伊拉克的石油進口量約為70萬噸,占進口總量的不足1%。不僅如此,即使戰爭導致中東地區的石油供給減少,目前世界上也存在著相當充足的替補供給源。 打仗本身對國際油市供給減少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打完仗對國際油市供給增加的影響卻將非常巨大。2001年的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石油資源的探明儲量為1413億噸,而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達154億噸,在世界總儲量中所占比重達10.90%。而且伊拉克的石油埋藏很淺,開采成本在所有產油國中是最低的。目前伊拉克的92個油田中只有24個尚在生產。一旦戰爭結束,對伊拉克的外部封鎖解除,這樣一個巨大的資源增量和產能增量必將迅速加入到國際市場中來。其后果必定是油價迅速下跌。而且一個顯然的判斷是,不論伊拉克危機以何種方式結束,美國首先要作的一件事一定是推動伊拉克石油的大規模出口,這幾乎是美國補償戰爭代價的唯一選擇。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國際油價上漲對國民經濟的殺傷力并不那么可怕。我國的物價水平,在2001年11月到2002年12月連續14個月的負增長之后,2003年1月的上漲幅度僅為0.4%。這個微弱正增長的背景是前期成品油價格上漲25%。在一定意義上說,目前物價的低位運行實際上加大了國民經濟對石油漲價的承受能力。 而油價大跌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可能比油價上漲還要大。因為油價下跌不僅會傷害上游的石油采掘業,而且會通過成品油及石化產品價格的下滑打擊下游的石化業。1999年1月國際油價暴跌到10美元一桶的低位時,我國的石油、石化產業已經經歷過一次這樣的打擊。為了避免這種不利形勢的再現,我們現在就應當著手制定油價下滑的因應對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