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能否公平對待內外貿 比較美中商務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07日 10:34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朱菲娜 新的商務部終于成立了,主要領導人目前也已公布于眾。有消息說,其“三定”方案(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也已經討論并大體確立。 此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商務部部長呂福源發表演說時透露出這樣的訊息,商 成立商務部整整遲了5年 “分離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內貿和外貿,終于又走到了一起。”82歲高齡的經濟學家萬典武在家中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不由感慨萬千。親歷我國內外貿分合50多年的萬老,對此事始終極為關切。為此,本應多休息的他破例為記者安排時間,最后還是在老伴的善意催促下,才不得不結束談話。 “商務部的成立整整遲了5年。”萬典武告訴記者,早在1998年就醞釀這個建議。1999年,他和原商業部部長等28人“上書”朱镕基總理,請求打破內外貿管理分割狀態,合并兩者管理職能。朱總理將此建議書批轉給了國務院體改辦研究,但鑒于當時國務院剛剛經歷了機構改革,將原來的機械部、輕工部等幾個部精簡成8個局并內定在該屆政府要并入經貿委,若再將內貿局重新同外經貿部合并,顯然不太現實。 “而歷史證明,原來的這套做法是不成功的”。萬典武說,這里必須交待一下背景:最早主管內貿的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央貿易部,除內外貿以外,工商行政管理、價格、海關、商檢、供銷社、糧油等農產品都在它的管轄范圍之內。到了1952年,內外貿首次分家,成立了外貿部和商業部。后來,商業部又幾經改革,從部到局,最后只在國家經貿委里加了個30來人的貿易市場局。“而經貿委一直就是管工業的部門,對內貿情況并不熟悉,各司局均習慣抓工業。更何況,這30來人的力量也非常有限,怎能承擔內貿部近千人的工作。所以,我國內貿近幾年就一直處于邊緣狀態,許多基礎工作未能開展”。 現在新商務部成立,萬典武認為,這不僅順應了國際潮流,而且符合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 記者在萬典武家中見到了當年那封寫給朱總理的《關于內外貿易行政管理合一的建議》。“建議書”指出,內外貿易行政管理分離不利于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優勢,不利于全國貿易企業改善經營管理,不利于政府統籌管理內外貿易,不適應世界貿易體制的要求。 “內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萬典武說:“我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調查,內貿占GDP比重達10%,在十六大行業中僅次于制造業,排名第二。按國際趨勢,這一比重還將越來越大。另外,內貿還具有細小性、分散性、服務性、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等特點,這決定了它日后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會越來越大。” 切忌走板塊拼湊的老路 萬典武說,由此不難理解,經過幾番變革之后,統領內外貿的商務部重新出現的必然性。但目前,種種跡象卻表明,商務部的職能很可能側重在外貿管理上。比如,在新商務部的高層領導中,僅張志剛一人來自原國家經貿委。這對于那些希望內、外貿并舉的人士來說,心頭不免又蒙上一層陰影。 萬典武說,“之前就有預感,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劇的大環境下,新商務部的職能定位會傾向于外貿,但當這種預料很可能成為現實之后,我們擔心的是,商務部會走原來經貿委的老路,重工輕商而成為‘重外輕內’。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商務部很可能會變成經貿委這樣的過渡性機構。” 目前,“三定”方案經討論通過后雖未正式對外公布,但商務部的大體輪廓目前已比較清晰:把原國家經貿委的貿易市場局等內貿司局、產業損害調查局、整規辦(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等負責國內市場的三個司局,加上原國家計委的管理農產品進出口計劃組織實施的部門,一道并入原外經貿部,組建成立新的商務部。 據記者了解到的信息,商務部將主要設這樣幾個部門:市場運行調節司和商業改革發展司——負責監管國內市場競爭秩序和商業流通的部門,主要由原經貿委的貿易市場局組成;監管對外多邊和雙邊貿易的部門,主要由原外經貿部的對外貿易部門和原經貿委的產業損害調查局組成。另外就是,負責政策法規制定的部門,主要負責制定內貿、外貿政策以及相關配套措施。 對于這種機構設置,萬典武分析,在未來商務部中,管外貿的有外經貿部原有的七八百人,而管內貿從經貿委過來的三個司局總共才一百多人,以外經貿部為基礎,加上一兩個管內貿的司局,這很容易導致板塊拼湊,已經有了這樣的例子,而板塊拼湊是很容易失敗的。 “既然是兩個單位共同組建的商務部,就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兩手都要抓。這一點,主要領導尤其要重視。”萬典武說,內、外貿合并之后,難的是如何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司局都要內外貿一起抓,將內貿變為外貿的基礎、外貿變為內貿的延伸。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求機構設置必須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合理性、靈活性外,很多機構尚需在運轉中慢慢磨合調整,逐步地真正形成內外貿一體化。最重要的是徹底轉變職能 為此,萬典武給商務部提了幾點建議。首先最重要的是徹底轉變職能,為全國內外流通行業服務,切忌穿新鞋走老路,一旦商務部開始運轉后,就駕輕就熟地陷入抓審批權抓實權等老路。二是要依法治商,推進相關法制建設。三是抓監管,真正由雙重身份變為只做裁判員,強化政府對市場的監督力度。四是倡導依靠商會協會的作用,迅速敦請有關部門制定出臺《商會法》、《行業協會條例》及有關實施細則,做到政會分開。 對于未來走向,萬典武認為,商務部只有靠自己努力,有為才能有位。否則很可能如很多人悲觀預計的那樣,變成一個過渡性機構,最后以別的部局為主體組織新的商務部。因為,商務部目前所管轄的只是商業中的很小一部分,其他都劃分到工商局、計委、糧食局等部門。而只有自己做出成績,上級才會叫別人過來靠攏。 萬典武還告訴記者,5年前“上書”朱總理的原班人馬中的一部分如今正在提出新的建議,提交給吳儀副總理和新的商務部部長呂福源。 這份建議中主要提到:商務部的內貿管理應當突出社會公共商務職能;從管理理念、行政體制、機構設置、人員配置等方面切實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管理;另外還包括商業法設定、發展現代營銷方式、扶持中小商業企業、發揮商業協會作用等內容。 比較美中商務部: 深層次的制度設計很關鍵 對于萬典武的上述擔憂,記者電話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從事行政法與比較政府機構研究的周漢華教授。他認為,本次政府機構改革中諸如商務部、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的設立,雖然借鑒了發達國家的經驗,但還是非常不徹底,有點“四不象”。因此,商務部等部門確實面臨著變成過渡性機構的可能性。 周漢華教授大致向記者對比了美國商務部與我國商務部的區別:首先,美國商務部相當于集中了我國七八個部門的職能,包括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中國氣象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統計局等。其次,美國商務部主要是一個政策制定機關,除了出口控制以外,沒有太多的執法職能。第三,美國商務部內設的諸多局、辦,在美國的行政架構和行政程序下享有相當的獨立性,同時又能進行有效的協作,不像我國一些政府機關內部司局矛盾無法調和。第四,美國的聯邦體制使商務部可以在各地(并不是每個州)設立獨立的派出機構,不必依靠州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就能履行職能,保證了政策不被地方諸侯架空。 周漢華教授認為,由于制度與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商務部顯然不可能起到美國商務部那樣的作用。因此,他認為機構改革與職能調整的關鍵不在于簡單模仿,而在于深層次的制度設計,以形成政府機構之間與政府機構內部有效的制約與合作機制,避免周期性的搖擺與動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