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進行時 蘇浙滬兩省一市全面接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31日 10:44 新華網 | ||
新華網上海頻道3月31日報道:3月30日上午,上海,幽靜雅致的西郊賓館“睦如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率領上海市黨政主要領導早早來到這里,等候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帶隊的江蘇省黨政代表團的到來。也正是在這個名為“睦如”的會見廳里,幾天前,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領隊的浙江省黨政代表團受到了東道主的熱情歡迎。今年以來,蘇浙滬兩省一市的城市間、地區間、企業間你來我往空前繁忙:“接軌上海投資環境推介會”、“融入上海發展論壇”、“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專題講座”……此番高層代表團訪問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2010年世界博覽會花落上海,新一輪長三角合作熱潮正在興起。 交通接軌:打造三小時交通圈 以上海為中心,長三角14個城市都座落在300公里的半徑之內。打造“三小時交通圈”,成為新一輪接軌的首選──滬杭甬高速公路浙江段全線拓寬,四車道改八車道;從杭州出發,沿杭州灣北岸直達上海浦東的高速公路開始啟動;紹興投資近70億元興建跨越杭州灣的公路鐵路大橋,把紹興與上海的車程縮短到2個小時以內;杭州市則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加快對滬杭高速公路或磁懸浮鐵路論證和立項,催生滬杭“同城效應”。最引人矚目,無疑是連接寧波與上海的杭州灣跨海大橋。規劃中的這座大橋,長近36公里,總投資約160億元,是“世界第一長度跨海大橋”。它將被杭州灣阻隔的浙東南與上海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120公里,寧波也因此與杭州一樣進入上海的“兩小時公路圈”。 盡管江蘇海門和上海近在咫尺,但長江的阻隔,成了海門市乃至蘇中、蘇北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先天制約。前不久,國務院批準滬崇蘇大通道(即連接海門和崇明的崇海大橋、連接崇明和浦東的越江隧道)的投資建設后,和崇明島隔江相望的海門市頓時喜出望外,全市上下,正在全力以赴做好滬崇蘇大通道在海門市的對接工作。說起與上海交通接軌,浙江和江蘇各有體會。1992年,蘇浙兩省分別建設高速公路。江蘇首先接通蘇州與上海,蘇州的發展得到強大動力,幾乎與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同步,很快成為全國招商引資的明星;而浙江先在省內修建杭甬高速,連接滬嘉的高速公路滯后。嘉興同樣緊鄰上海,卻只能望蘇州項背。1997年,滬嘉高速終于貫通,嘉興發展開始提速,大部分經濟增長指標不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高于長江三角洲15個城市的平均水平。交通接軌,時不我待! 產業接軌:互補效應開始顯現 便捷的交通,使日益融合的長三角經濟,開始走向多領域、大覆蓋的互動合作。上海華源集團同無錫高新技術開發區合作,建立了無錫惠山生命科技園區,被譽為“中華第一藥谷”;嘉興服裝大戶“茉知華”幾年前把總部遷到上海,前不久,“茉知華”回到家鄉,在平湖一舉投資10個億,建立了茉知華工業城,上海負責研發、營銷,嘉興負責生產,產業分工十分清楚。在長江三角洲,類似的例子層出不窮,培育、發展、鞏固一個優勢產業,必須考慮吸收跨地區的要素,并納入到自身的體系中去,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在各地產業大舉進駐上海的同時,上海也加大了結構調整、產業外移的力度。2002年,上海投資100億元到嘉善開辟信息產業園,再由上海負責牽頭將臺灣電子信息領域的大牌企業引進來。目前,招商勢頭正旺。這種由當地配合,上海負責規劃、設計、招商的模式,是對理順產業脈絡的一次跨地區的有效運籌;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之后,上海鋼鐵企業的部分工廠準備整體拆遷到常州。有意識地錯位發展,發揮產業互補效應,在長三角地區,一條清晰的IT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上海形成了較高水平的芯片設計、生產、封裝、測試產業鏈,目前國內擁有的4條已投產的8英寸0.35微米以下的芯片生產線,三條在上海;蘇錫常地區則發展成為IT產品的生產制造基地。蘇州已形成了筆記本電腦、顯示屏的產業鏈,今年,IT產業增長量已達到46%以上,其中年產筆記本電腦2500萬臺,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無錫則形成“日資高地”,偏重于通信和PC相關零部件的生產,寧波,則以波導手機為首,建立了手機生產高地。 業內人士預測,隨著地區間市場藩籬的逐漸消失,IT產業鏈的銜接與拓展、IT產業結構的協調與優化整合都將進一步把長三角推向全球IT產業的領先潮頭,成為世界級的IT產業高增長區域。 要素互動:市場開放的新信號 蘇、浙、滬之間,人流、車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互動,成為長江三角洲一種新的氣象。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打出“長江三角洲概念”,北到揚州,南到溫州,觸角,幾乎遍及蘇、浙所有城市。1995年,上市公司“江蘇陽光”還剛起步,交銀上海分行便異地貸款給這個企業400萬美元,如今,“江蘇陽光”已成為全國面料“大哥大”;同一年,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醞釀啟動,急需資金,上海分行又立即貸款給它900萬美元;南通的集裝箱廠,從本地銀行貸到人民幣后,又瞅上了上海充沛的外匯儲備,一舉從上海貸到200萬美元;德國石化巨頭巴斯夫在南京的特大項目,也得到了滬上銀行巨額貸款支持;嘉興開發區原本是省級開發區,上海的資金流入嘉興后不出幾個月,它便升格成了國家級開發區。 今年來,上海各大銀行都抓緊開拓長三角異地業務;入駐上海的花旗、匯豐等外資銀行也在搶灘這一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上海資金流向長三角的同時,長三角資金也在不斷涌進上海。據上海市政府協作辦透露,目前長三角地區的資金流入上海,金額竟要占到全國投資上海的50%強,蘇、浙各類實力強勁的投資公司開始攜巨資進軍上海。區域經濟專家認為,資本變“留”為“流”,這是市場彼此開放的重要信號,這種流動,將打破一切市場的藩籬,其效應怎么估量也不過分。 資本在互融,科技人才、信息化成果也在長三角互融。上海同無錫已經在全國率先實現雙方城市公共交通卡的互通,據悉,杭州、蘇州也在申請加盟。 上海的高校,紛紛在蘇、浙兩地設立碩士生、博士生實習基地。當地出課題,上海出人才、出技術,共同對一些產品進行研發,繼而轉化成產業。此外,上海高校還在長三角地區聯合培養MBA,這種“借智”,正逐漸打造著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競爭力。(陳雅妮 羅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