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貿易逆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05日 08:5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張靜 北京報道 石油之外的原因 前不久,《華爾街日報》網站就“中國貿易逆差是否持續?”展開投票調查。 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03年1月中國進口總額310.2億美元,同比增長63.4%;出口總額297.8億美元,同比增長37.3%。出現逆差12.5億美元,為4年以來首次月度逆差。 社科院外貿專家崔大滬稱,分析發生逆差的產品類別、貿易類別和企業類別可知,逆差并不源自根本的結構性原因。 根據外經貿部的最新數據,2003年1月進口增幅較大的產品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為初級產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原油及其制成品。據統計,1月我國進口原油總量同比增長77.7%,達836萬噸;進口油價平均上升了51%,致使1月原油進口金額同比凈增11.1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除石油這一由美國“倒薩”導致的特殊原因之后,中國進出口貿易仍為逆差。 初級產品中,進口增幅較大的還有:鋼材,同比增長100%;鐵礦砂,增長46.4%;紙漿,增長15.6%;原木,增長12.3%;銅等有色金屬,增長13.8%。隨著中國日益淪為資源匱乏性國家,崔認為,初級產品進口的增長將呈進一步擴大之勢。 第二類進口劇增的為機電產品。據統計,1月機電產品進出口總值311.3億美元,逆差達15.5億美元。其中,汽車及其零部件進口額達8.6億美元,同比增長156%,凈增5.2億美元。 崔大滬認為,機電產品進口原因有二,其一,1月中國再次大幅削減汽車的進口關稅,國內需求旺盛,據稱2002年的汽車進口配額在去年10月即已用完。此外,機電產品項下的IT類產品,亦因1月又有約100種獲零關稅而進口大增。 利弊之辯 “首月逆差在兩個方面給中國敲響了警鐘。”國家計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要對WTO給中國經濟形勢帶來的利弊有正確看法。張提到,中國正式入世前美方曾有一份研究報告表示,中國入世的承諾程度大大超出了發展中國家甚至一些中等發達國家的應有水平。 另一方面,要正確評斷國內需求態勢與全球經濟走勢之間的差距。2002年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表現最好的一年,可以預見,2003年中國經濟在全球仍將一枝獨秀。此局帶來國內需求的上漲顯然將刺激進口。與此同時,全球不景氣影響出口。張燕生認為,中國要準備承受潛在的通脹壓力,做好承受順差減少甚至赤字壓力的準備。 與此相對的觀點來自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在2001年上半年,仲即倡言:“中國需要貿易逆差。” 仲大軍認為,多年的經濟運行經驗證明:貿易順差與GDP增長之間呈“負相關”關系,越是出現貿易逆差的年份,越是經濟增長較快的年份。如1993年,我國經濟增幅高達15%,但出現了106.55億美元的外貿逆差,外匯儲備僅剩約200億美元。國家立即啟動宏觀調控。到1998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達到了罕見的435億美元。但這一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亦跌至7.8%。 “多出口就是搶外國人工作機會的表現。搶活干對于中國這樣勞動力過剩的國家非常重要。”仲大軍的看法是,在過去的一個歷史階段,強調出口對于中國是絕對必要的。時至今日,繼續盲目地提倡擴大出口,往往隱含著環境和資源的代價。而資源虧缺和破壞環境帶來的代價要遠遠高于賺回的外匯。 外經貿部研究所外資專家馬宇認為,還有另外兩個因素決定了中國后來的貿易政策選擇了出口導向型。其一,是長期的計劃經濟基礎造成國內市場和管理政策的相對封閉,觀念上一直認為進口對于經濟發展更多具有負面作用;二是亞洲國家出口導向模式的成功,也促使我國試圖選擇類似途徑。 馬宇介紹,在此背景,中國的進口受到一定壓制。個別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如1990年負增長9.8%,1998年負增長1.5%。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2002年12年間,中國僅在1993年度出現逆差。 中國必須改變這種“重視出口歧視進口”的外貿政策,馬宇稱:“2002年中國外匯儲備超過3000億美元,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絕對是過多了。不用來進口用來干什么?” “中國是否有必要一定要保持年年順差,月月順差?”社科院外貿專家崔大滬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