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氣 答疑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中石油兵敗俄羅斯 收購石油公司股權再次夭折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28日 12:06 《財經》雜志

  收購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權夭折、安加爾斯克-大慶石油管道突生變局,給中石油上了進軍國際石油市場的第一課

  □本刊記者 王以超/文

  流年不利。作為中國最大和資格最老的石油公司,在國內霸氣十足的中國石油天然氣
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最近在俄羅斯的一系列擴張行動卻頗為不爽。先是2002年12月份,被業界認為已成定局的從俄羅斯安加爾斯克到中國大慶的輸油管道項目遭遇日本人的挑戰,然后是中石油收購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嘗試無功而返。

  在海外業務上,作為主角之一的中石油一直恪守著“只做不說”的原則,對于2002年12月份中石油收購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權受挫事件,仍有相當多的細節不為人知。

  中石油為何兵敗俄羅斯,俄羅斯在中國的石油布局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從安加爾斯克到大慶的管道是否真要改線?在專家們看來,中石油要實現自己的全球化布局,兵敗俄羅斯將是它進軍國際石油市場上的第一課。

  走向俄羅斯

  中石油為何要在“收官”階段參與斯拉夫油田拍賣的競標?一些海外媒體一度對中石油收購的誠意提出質疑。但業內人士指出,雖然中石油在歷史上曾經承擔了相當多的政策性收購,但此次介入俄羅斯石油工業卻絕對是商業的需求大于政治的選擇。

  從選擇“走出去”的戰略到走向俄羅斯,中石油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早在1991年,當時的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就把開拓國際市場作為了未來10年石油工業發展的三大戰略之一。1993年,中國剛剛步入原油進口國行列,中央決策層就明確提出了“走出去”的戰略,要求中國必須在海外建立穩定可靠的石油生產和供應基地。

  同年,中石油中標秘魯塔拉拉六、七區塊項目,拉開了中國石油進軍海外市場的帷幕,雖然這兩個區塊原油高峰日產量也只有7000桶左右,但對于一直習慣于在國內扭秧歌的中國石油企業來說,第一次跳起南美探戈本身就是一種突破。據悉,該項目已經于1999年全部收回投資,從而成為中國首個收回投資的海外油氣項目。

  此后,中石油先后轉戰委內瑞拉、加拿大、泰國、巴布亞新幾內亞、蘇丹以及哈薩克斯坦等地,使其獲得的海外份額油產量獲得了穩步提升,1997年這個數字只有52萬噸,到了2000年就超過了500萬噸,2002年更是達到了1018萬噸。根據道-瓊斯的估計,2002年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的份額油總量,估計有2000萬噸左右。

  然而,和與日俱增的龐大的原油進口量相比,這仍然是一個小數。以2002年中國原油消費量為2.3億噸計算,中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度已經接近30%。而這種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仍然面臨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國家計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發展與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小麗對《財經》指出,預計到2020年,中國對石油需求的下限為3.8億噸,上限為4億噸;而屆時中國石油產量的下限約為1.7億噸,上限也只有1.8億噸多一些。

  雖然有專家估計,國內石油的資源總量高達1300億噸,但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一些專家卻對《財經》表示,這個數字僅僅是理論上的計算值,由于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等多方面制約,真正的經濟可采儲量可能只有這個數字的1/10左右。

  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區域,中東在中國的石油供給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2002年的統計數據,目前中國進口的原油一半來自中東。

  雖然中東龐大的石油儲量,完全可以滿足穩定供應的需要,但自上個世紀初期以來,尤其是二戰以后,中東地區就是一個地緣政治相當復雜的地區,大國政治的影子伴隨著中東走過了幾乎整整一個世紀。

  石油政治,結合中東地區舊有的民族和宗教積怨,使得進入新世紀之后,中東地區的局勢仍然持續動蕩,加上從中東到中國的海上油輪運輸航線相當漫長,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將給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極大的隱患。因此,這條“主動脈”又是一個相當脆弱的器官。

  中國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希望通過中國石油企業參與全球性的海外運作,來分散這種進口風險。中國還需要另外的途徑,比如俄羅斯。

  收購懸疑

  中石油對于在俄羅斯擴張的興趣由來已久,在安加爾斯克-大慶的石油管道已經進入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在離中國最近的石油輸出國打造一條自己的完整的生產和運輸一體化的產業鏈夢想就越來越現實了——只要能夠在俄羅斯獲得一個產油基地。對于中石油來說,不管標的金額,還是公司規模以及內在品質,斯拉夫油田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使中石油飽嘗失意之苦的斯拉夫油田為俄羅斯第九大石油公司,由俄羅斯政府持有74.95%的股權。該公司目前石油日產量為32萬桶。在俄羅斯經過了漫長的私有化之后,這筆資產可能也是俄羅斯石油業最后的一份大餐了。俄羅斯的公眾輿論和業界都在期待這筆起價為17億美元的交易能夠成為俄羅斯私有化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交易。

  12月3日,中石油正式向俄羅斯反壟斷部遞交了參與競標的申請,成為當時遞交申請的所有競標者中間,惟一的一家外國公司。雖然時間上顯得倉促,但準備工作并不馬虎。中石油聘請了JP摩根銀行出任此次收購的財務顧問,對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資產質量和經營狀況進行詳細的評估。業界猜測,中石油之所以在拍賣最后關頭加入競標,很可能是此前普京訪華時曾得到過某種政治上的支持甚至許諾。

  但是,此次競標,對于中石油來說一開始看上去就是陰霾重重。12月9日,路透社就在一篇文章中引用投資銀行瑞銀華寶駐莫斯科的分析師的觀點指出,除了西伯利亞石油公司,任何其它公司贏得此次拍賣都將非常困難。而花旗銀行也看好西伯利亞石油公司。

  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系俄羅斯第五大石油公司,石油日產量為53萬桶,但在俄羅斯第二號富翁,同時擔任俄羅斯最東端的科楚奇自治州州長的阿布拉莫維奇的旗幟下,該公司一直雄心勃勃地沖擊著俄羅斯石油工業的前三名。

  此外,西伯利亞石油公司此前就與俄羅斯第四大石油公司秋明石油公司共同持有斯拉夫石油12.9%的股份,就在股權拍賣前夕,該公司又從斯拉夫石油的另外一個股東那里收購了11%的公司股份。實際上,在斯拉夫石油最為重要的幾個子公司中,西伯利亞石油也不同程度地持有股份。

  在任何國家,石油都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中石油參與競標的消息被披露后,迅速引起了震蕩。《俄羅斯日報》在一篇文章中就指出,如果中石油能夠勝出的話,將標志著俄羅斯石油工業開始告別傳統的內部交易時代。

  但中石油的中國國有企業身份,卻在政治家群落中激起極大的惶恐。一旦中石油獲勝,會不會對俄羅斯的石油安全形成威脅?中石油1993年在哈薩克收購的一個石油公司被一直閑置成為了競爭對手推波助瀾的把柄。加上2003年正值國家杜馬的選舉年,這種擔心在一些媒體和利益相關的石油寡頭的推動下,迅速成了壓垮這筆交易的最后一根稻草。

  12月16日,距離正式的競拍日起還有兩天,俄羅斯下院國家杜馬以255對63票通過一項決議,不允許任何外國政府控股的實體參與競拍斯拉夫石油的股權。此前,俄羅斯的私有化法曾經規定,禁止任何俄聯邦政府股權超過25%的企業競拍國有資產。

  很顯然,這一決議對于中石油而言已經意味著此次收購行為的結束,由中石油副總經理吳耀文帶隊的代表團只能抱憾而歸了。

  隨后的競拍進程,在外界看來,則更像一場鬧劇。12月18日,由西伯利亞石油公司和秋明石油公司聯合組成的聯合投資公司,以僅高于底價1.6億美元,即18.6億美元的價格將斯拉夫石油的股權收入囊中。而俄羅斯媒體普遍估計,如果允許中石油參加的話,最后的拍賣價甚至有可能超過30億美元。

  與中石油一樣在最后一刻出局的,還有包括羅斯石油公司在內的五家俄羅斯國內的石油公司,理由要么是沒有完成必要的程序,要么是被懷疑不具備必要的償付能力。根據當地媒體的紀錄,18日的整個競拍過程僅僅持續了不到5分鐘,包括《莫斯科時報》在內的不少媒體都注意到,在競標者中有兩位是穿著長靴和皮衣的年輕女士。這兩位女士不肯透露代表公司名字,但其中一位在回答《莫斯科時報》記者提問時曾脫口而出:“我們是聯合投資公司的。”

  當地媒體猜測,剩下的所有競標者,可能都與西伯利亞石油公司和秋明石油公司存在某種聯系。次日出版的《紐約時報》稱,曾經一度被認為可能是俄羅斯近年來最公開最具競爭性的一次交易,卻只是給了不透明這個單詞新的注解。

  而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實際上,在決定收購之前,殼牌石油曾經提出與中石油聯合收購,但是這一收購方案卻沒有通過。如果中石油對于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政策、石油業現狀與競爭對手有更多了解,也許抱憾而歸的一幕就不會發生。又或者中石油過于迷信普京的影響力,而忘了收購首先是一個經濟行為,即使包含了政治的因素,也是商業利益左右下的政治。

  表面上,是來自俄羅斯輿論的“中國威脅論”阻擋了中石油的腳步,但是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中石油的失敗背后卻包含著若干必然,在如何選定收購目標,并根據當地的法律和競爭對手的特點安排收購策略方面,作為企業的中石油還有太多的功課要補。

  管道迷局

  作為中國最為重要的陸上鄰居,俄羅斯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排名全球第七,而且,其原油產量和出口量都僅次于沙特,排名全球次席,2002年每天的出口量達到了517萬桶,相當于年出口2.6億噸。

  但是,中國目前從俄羅斯每年的原油進口僅為250萬噸左右,遠遠小于來自沙特的1139萬噸的年進口量。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除了以往的歷史糾葛和恩怨外,最重要的現實原因是:中俄之間缺乏進行大規模原油貿易的通道。目前,中俄之間的原油貿易主要是通過滿洲里鐵路進行,這種運輸方式只適用于百萬噸級的小額貿易,無論從成本還是從可靠性上,都無法滿足持續穩定的大規模貿易的要求。

  因此,修建從俄羅斯通往中國境內的輸油管道,就成了打破兩個石油供需大國之間的瓶頸的必由之路。知情人士指出,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對中俄之間修建輸油管道的可行性進行研究。

  此后,雙方就開始接觸,就具體線路的選擇以及工程、經濟可行性多次交換意見。2000年7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正式簽署了就兩國之間建設輸油管道進行可行性研究的諒解備忘錄;次年6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以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正式同意對長達2400公里、從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到大慶的輸油管道進行可行性研究。

  同年9月,國務院總理朱總理在訪問莫斯科期間,與俄羅斯能源部長伊戈爾·尤素福夫以及尤科斯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霍多爾科夫斯基聯合簽署了該管道項目的工程和經濟可行性研究框架協議。根據協議,整條管道預計將投資17億美元,于2005年完工,從2005到2010年間原油運量為每年2000萬噸,從2010年到2030年運量將增加至每年3000萬噸。

  在這起管道交易中,尤科斯石油公司無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立于1993年的尤科斯公司,為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產量僅次于盧克石油,同時也被西方媒體認為是俄羅斯最為國際化的石油公司之一。根據俄羅斯媒體披露的消息,其首席執行官霍多爾科夫斯基目前個人資產高達70多億美元,是俄羅斯頭號富翁。

  如果說尤科斯是俄羅斯上世紀90年代石油工業私有化進程中勃興起來的新貴的話,那么管道運輸公司則是由俄羅斯聯邦控制的老牌石油企業。雖然在俄羅斯,石油的生產已經基本上私有化了,但管道運輸公司仍然壟斷著俄羅斯所有的出口輸油管道的建設和經營權,并且成為俄羅斯聯邦政府與石油寡頭博弈中最重要的一張王牌。因此,在俄羅斯國內,各大石油公司與管道運輸公司之間的關系相當微妙。

  據悉,在框架協議簽署之后半年左右的時間內,中俄雙方都基本上完成了項目可行性研究以及管道設計,并于2002年7月按期結束了可行性研究工作。

  但此后不久,管道運輸公司的態度卻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并開始在媒體上公開聲稱,鑒于通往大慶的管道過于依賴中國這個單一市場,修建從安加爾斯克至太平洋沿岸港口城市納霍德卡的輸油管道,將更符合俄羅斯的利益,因為這樣終端市場可以覆蓋整個東亞地區甚至美國沉睡了整整10年的“太平洋方案”再度復活。

  雙重博弈

  是“中國威脅論”在俄羅斯的蔓延,導致管道項目陷入僵局嗎?這種說法一度成為國內媒體的主流觀點。但一位俄羅斯問題資深專家在接受《財經》采訪時,卻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實際情況是,“中國威脅論”近年來這種聲音日漸弱化。同時,俄羅斯在上個10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私有化,在各個經濟基礎領域形成了寡頭博弈的局面。在改線動議的背后,更多的則是內外雙重力量的博弈。

  對于管道運輸公司而言,選擇從安加爾斯克到納霍德卡的線路,整體投資將達到40億至50億美元,而且每年的原油運量也將達到5000萬噸,這不僅將使得管道公司在項目建設中有更多的獲利機會,同時運量的大幅提升,也將使得公司在日常運營中可以獲得更多的管道運輸收入。

  可能的分肥者還不止于此,根據俄羅斯2002年10月份的《管道與氣體雜志》透露,這項新路線的支持者中,還包括成立于1973年的俄羅斯最大的船運公司索夫科姆弗羅特,以及普里莫斯克船運公司。一旦管道終點選擇在納霍德卡,無論再轉運到日本、美國還是中國,原油都必須通過船運,這兩家公司顯然有望在這個龐大的產業鏈中分得一杯羹。

  俄羅斯各大石油公司,與管道運輸公司之間的貌合神離,可能是更重要的一個導火索。在放棄了對各大石油公司的控股權之后,1月29日的《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位莫斯科分析師的話指出,由管道運輸公司來掌控石油管道,已經成為普京政府控制石油寡頭的政策的組成部分。而尤科斯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霍多爾科夫斯基,一直是呼吁俄政府允許私人投資管道運輸的明星人物,他警告說:“如果俄羅斯想成為全球性的石油供應商,就必須解決輸油管道問題。”

  目前,尤科斯公司不僅參與了中俄輸油管道,還參與了總投資額高達45億美元的摩爾曼斯克港口的出口基地以及管道項目,后一個項目沒有邀請管道運輸公司參與,這顯然引起了后者的不滿。分析人士指出,摩爾曼斯克項目宣布的時間,與管道運輸公司提出改道納霍德卡路線的時間,幾乎都集中在去年下半年同一個時間段內,這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

  而日本的介入,又使得這種沖突更加復雜化。一位投資銀行的分析師對《財經》指出,日本作為一個傳統的能源進口國,在石油問題上具有很強的談判能力,而日本也一直急于降低對中東地區的石油依存度,俄羅斯的“內亂”顯然讓日本人看到了攪局的機會。

  因此,從去年年底開始,日本就開始表現出對納霍德卡項目異乎尋常的熱情,2003年1月中旬,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俄返回日本途中,還特地在俄遠東城市哈巴羅夫斯克作了短暫停留。

  據稱,日本提供的優惠條件,包括通過日本的國有銀行對該項目提供以10億美元計的資金支持,以及必要時與俄方簽署長期購買原油合同等。當然,日本可能會通過出口修建管道所需的鋼材等,獲得相當的管道合同作為回報。

  但是改道納霍德卡,對于俄羅斯來說,并不是件容易的選擇。除了中俄長期能源合作可能會蒙上一層陰影之外,即使在經濟方面也仍然存在問題。目前該項目仍然沒有進行技術和經濟可行性分析,由于設計年運輸量高達5000萬噸,這就意味著必須獲得更大的原油儲量,才能為項目的上馬提供依據;加上路程漫長,專家估計,從現在到建成,可能至少需要八至10年的時間,相對于2005年就可以完工的中俄管道項目而言,后者在時間上處于絕對的劣勢。

  而俄羅斯則急需尋找新的出口市場,以分散自己的出口風險,并且支持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統計,能源出口占到了整個俄羅斯出口額的40%以上,在GDP中所占比重也達到了13%,短期之內,整個俄羅斯經濟對石油出口的依賴程度不會有顯著降低。

  因此,俄政府與各大石油公司,就出口管道的問題達成妥協,這種可能性仍然很大,畢竟一旦決裂的話,對于雙方而言風險都太大了。雖然歷經波折,但一位接近談判進程的高層人士告訴《財經》,中俄輸油管道計劃,仍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最終完成正式的項目合同,最快可能會在3月份,并按期于2005年完工投入運行。

  至于納霍德卡項目,俄羅斯可能也會加以保留選擇權,繼續進行技術和經濟的可行性論證,然后作為中俄管道的二期項目加以實施,畢竟,日本的投資對于去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還不足50億美元的俄羅斯來說,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曲線突圍

  管道迷局以及斯拉夫收購的受阻,并不意味著中國石油北上戰略的徹底流產。實際上,俄羅斯法律體系的不健全,以及國內石油公司對潛在對手存在的或多或少的敵意,對于所有進入者來說都是平等的。

  英國石油1997年進入俄羅斯之后迭遭波折,使得公司不得不注銷了高達2億美元的投資,而這些糾紛一直持續到2001年才得以解決。

  1992年就進入俄羅斯的美國大陸菲利浦石油公司,也經歷了類似的陣痛,隨著法律以及官員的變更,該公司不得不三番五次就合資協議中達成的某些關鍵性條款重新談判。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國際石油市場歷來就是一個復雜而黑暗的市場,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對這些市場有更多的耐心,并且對游戲規則的復雜性有更多的思想準備才行。

  但圍繞著這兩起事件,卻暴露了中石油“走出去”不得不面對的困境:那些法律體系相對健全,投資較有保障的海外油氣資源,經過數十年來的國際爭奪之后,大多已經落入跨國石油巨頭手中。一份粗略的統計顯示,目前全球超過80%的優質油氣資源,都已經掌控在了埃克森美孚、道達爾菲納埃爾夫、英國石油以及雪佛龍德士古等跨國石油公司手中。

  因此,投資銀行的分析人士對《財經》指出,從中國石油企業目前的對外戰略來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參與開發國外一些油藏相對復雜,總體規模較小,以及歷史較古老的油田。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為中石油在委內瑞拉以及秘魯的項目,中石油在委內瑞拉接手的英特甘博油田以及高萊斯油田,都已經有了50多年的歷史。

  二是利用國外一些石油公司經營上遇到的困難,充分利用中國和區位市場優勢,收購其擁有的油氣資源。目前除了中石油集團公司之外,業內人士指出,其他三家石油公司(包含從事石油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可能會更多地采用這一策略。

  比如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以及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就是希望利用挪威PGS公司急于與VERITAS DGC公司進行的合并的機會,試圖以2.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在阿拉伯灣的油氣資源。

  2002年1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5.85億美元,對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擁有的部分權益進行收購,從而獲得了每年超過550萬噸的份額油,就被投資界認為是一個相當典型的案例。由于印尼靠近中國石油消費的主市場東南沿海地區,中海油的此次收購,無論從能源安全角度,還是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考慮,都是相當積極的。

  三是借助于地緣政治,獲得市場競爭的優勢或者是局部優勢。最為典型的例子是蘇丹項目,由于美國的制裁,借助中國在非洲業已形成的良好形象,中石油在蘇丹建立了集生產、管道運輸以及煉油于一體的綜合性海外石油基地,這也是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的惟一一個上下游一體化綜合項目,目前蘇丹已成中石油最為重要的海外份額油支柱。

  類似的項目,可能還包括哈薩克斯坦的項目。分析人士指出,不管從總體規模上,還是從單位原油產量的獲利能力上來看,中國的石油公司與跨國石油巨頭,仍然有一定的差距,2001年中石油股份公司的營業收入為2389億元,中石化股份公司為3043億元,中海油股份公司為208億元,三家合并也仍然不足埃克森美孚的1/3。

  加上在風險投資和管理能力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從短期來看,充分利用地緣優勢,進一步開拓包括中亞國家、俄羅斯、印尼以及委內瑞拉、蘇丹等市場,對于中國石油企業的海外擴張來說,仍然不失為一條現實的選擇。-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訂新聞沖浪 互動點播 贏彩屏手機MP3播放機!
  30M任你郵送相冊,免費試用抽大獎
  在職碩士英語在線學習優惠送內部教材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search 奧斯卡 T508手機 首飾
 
  新浪精彩短信


新聞沖浪知天下事
贏MP3、彩屏手機

5元!激情男女寶典
瘋狂鈴聲 鳥叫鈴聲
[五月天] 搖滾本事
[陳慧琳] 愛情來了
[Twins ] 風箏與風
[和 弦] 小城故事
更多精彩鈴聲>>









圖片專題:流氓兔!
諾基亞   西門子
摩托羅拉 三星
阿爾卡特 松下
愛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圖片>>


產業資訊誠招代理!

企 業 黃 頁
在線商機
買:生活水處理設備
賣:國際頂級域名
企業推薦
順滬經濟貿易有限公司
藝野室內裝飾有限公司
更多商情發布>>

分 類 信 息
:在職研究生班熱招
   手機有禮武漢分類
   春季旅游江蘇行
:雅思深圳考試中心
:完美學涯華申留澳
分類信息刊登熱線>>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電信公司營業局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