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如何理性繁榮?吳敬璉開避險三藥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26日 07:44 北京青年報 | ||
GDP高增長的同時,金融風險也在增加,如何使中國金融走向理性繁榮? 本報訊 “從1998年以來我們的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時期,GDP平均年增長7.7%,增長質量有很大改進。”在昨天舉行的“中國金融:走向理性繁榮”的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題為《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與發展》的演講中指出,在GDP高增長的背后,金融系統的風險也在逐年增加,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吳敬璉闡述了三方面的金融風險。第一方面來自銀行系統,大量不良債務的積累可能引起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第二方面來自資本市場,前幾年形成的股市泡沫不能維持后,可能引發的對投資者和金融業的危害。第三方面來自轉型期的“弱勢群體”風險,包括上億人的低收入階層由于社會保障的缺乏而引發的經濟和社會風險。 吳敬璉直言,前期有關控制銀行金融風險的措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是以國有銀行為主的銀行體系存在嚴重的制度性缺陷,但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銀行體制改革步伐明顯加快,而銀監會的即將建立也是風險控制的良好開端。 對股市泡沫的解決問題上,吳敬璉提出了三點想法: 首先,用行政手段關閉和限制的方法來躲避泡沫,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投機市場也是一個市場,它在資本配置上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強行壓制不符合規律。 其次,應付投機性泡沫政策的出發點,應該是交易更加便利,人們能更自由、平等和規范地進入市場,目前能用妥善的方法解決全流通問題就是好辦法。 最后,通過設計更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金融的民主化。即希勒教授所提倡的讓保險和保障“從華爾街人得益到沃爾瑪顧客受益”,也就是讓普通老百姓免受金融風險的打擊。 而對于第三個在轉軌期間出現的群眾性風險,吳敬璉特別指出,由于在轉軌過程中,原來的利益格局發生了變化,原來的避險規定也發生了變化。由此出現的新風險將會非常大,我們必須控制它,否則它將危及我們金融的穩定運轉,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 吳敬璉表示,這些風險是多年積累下來的,國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加以控制和消除,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危及中國過去20年來取得的成就,而且會損害今后的穩定和發展。他建議,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既是規避金融風險、穩定金融體系的主要途徑,也是促進金融體制發展的最強大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