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調控顯現適度通脹 中國經濟有望走出通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22日 11:59 財經時報 | ||
有專家認為,近年來少見的貨幣供應增速,將引領中國經濟走出通縮陰影,為新一輪金融改革創造必要的環境;同時亦可平衡掉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壓力,并將居民儲蓄存款導向投資和消費 本報記者 魏璇 近日,關注中國貨幣政策的人讀到中國人民銀行2003年1月貨幣政策執行情況時,無不“感到驚訝”。央行披露的信息表明,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中國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增加了1萬多億元,達到9.81萬億元,同比增長20%,增幅是1998年以來最高的。 與之對應的是貨幣投放量大幅增加。其中,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7.24萬億元,同比增長19.5%。 有專家認為,這個近年來少見的貨幣供應增速,將引領中國經濟走出通縮陰影,并形成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更有學者意識到,在適度通脹環境中活躍的中國經濟,料將為新一輪中國經濟尤其是金融改革創造必要的環境。同時,適度通脹可以平衡掉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壓力,并將過快增長的居民儲蓄存款導向消費和資本市場。 貨幣投放推動價格上漲 本周一(2月17日)公布的央行報告表明,廣義貨幣供應增幅達到1998年以來最高值。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19.1萬億元,同比增長19.3%,比上年末提高2.5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為7.24萬億元,同比增長19.5%,比上年末提高2.8個百分點;市場現金流通量M0為2.1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比上年末提高16.9個百分點。 伴隨著基礎貨幣投放量的增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也出現大幅度增加。截至1月末,含外資的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4.3萬億元,同比增長18.4%;當月各項貸款增加3357億元,同比多增3107億元。 實際上,1月M1呈現19.5%的增幅,是央行去年連續9個月持續加大貨幣供給的必然結果。央行數據顯示,2002年第一季度M1同比增長僅有10.1%,而從第二季度開始貨幣投放一路加快。使得后三個季度M1同比增長分別達到了12.8%、15.9%和18.5%。 M1的快速增長直接引導物價指數攀升。有關專家解釋,對于消費物價和國內生產總值這兩個目標變量,M1的彈性最大;理論上說,每增長1個百分點的M1,相應要使消費物價上漲0.54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47個百分點。 來自中國物資價格信息中心的信息佐證了上述說法。2003年生產資料市場價格開局見漲,不僅繼續延續了去年3月以來持續回升的勢頭,且升勢有所加快。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資料表明,2003年1月,國內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總水平環比上漲0.9%,漲幅比去年最高的12月又提高了0.2個百分點,同比更是上漲了4.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若恩分析認為,央行自2002年第一季度之后開始大量投放基礎貨幣,這是擴大投資、促進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最主要因素。 他認為:“雖然最近一輪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多少受到國際經濟形勢特別是海灣局勢的影響,但這個影響力并非主要原因。國內貨幣成本降低直接刺激了投資和生產。”自2002年10月,央行連續7周以逆回購方式向市場注入貨幣約900億元。 適度通脹漸成共識 面對10個月以來的各項經濟指標,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也感到“有些意外”。 宋國青預測,如果貨幣政策當局不采取緊縮政策,如果這種擴張態勢持續三個月,那么出現通脹則是必然。 與此同時,高盛公司公布的一份報告中也發表預測說,2003年中國會出現0.5%左右的輕度通貨膨脹。該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內需自主增長的能力在增強,自主投資能力也在增強。 高盛的報告認為,中國的物價走低主要是貨幣問題,通過擴大貸款來刺激有效需求,不僅能夠促進通貨膨脹,而且能夠推動經濟的實際增長。 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有關各方將“可能出現通脹”的原因都歸于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有專家認為,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原因在于為新一輪改革創造環境。 有利于金融改革 據《財經時報》獲得的信息,在未來的銀行業改革中,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建議是采取“注資與改制并舉”的策略,而要實現最終目標,一個基本前提就是錢——中國的銀行業將面臨“第三次輸血”。 知情人士透露,中央政府決心在2007年銀行業“不良資產出現高峰”之前全面解決銀行業存在的問題。而有非官方消息稱,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接近銀行全部貸款的一半左右。 然而,錢從何而來?有專家分析,鑒于目前財政的負債能力已近極限,必須有其他方式對銀行不良資產進行核銷。而通過適度的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實際降低銀行和財政的負債成本,擴大銀行貸款規模,從而可相對提高銀行盈利的能力;總之,把適度通脹中所產生的利益向銀行傾斜,從而改變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 另有學者認為,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抑制居民儲蓄存款過快增長,有利于9.81萬億居民儲蓄存款分流于投資與消費市場,減輕銀行的經營壓力。專家認為,通脹對儲蓄的分流效用,遠大于為治理通縮的降息。而這一點恰恰迎合了央行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說法:“需要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積極促使儲蓄向投資轉化”。 穩定匯率需要 近一時期,海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形成另一個熱點。美國——經濟上已經出現衰退、貿易逆差有增無減、財政支出再度膨脹的國家,以及日本——經濟長期停滯、惟一可依賴的只有出口的國家,面對中國持續10年的雙順差(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外匯儲備2002年一舉突破2800億美元的現實,顯然不愿坐視。 在國際勢力的逼迫下,一旦人民幣升值,日本就是中國的前車之鑒。因為,中國的實體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以及金融肌體不及當年的日本。因此,人民幣升值對中國有百害而利者有限。甚至有學者認為,人民幣的升值對中國而言不可謂不是一場“浩劫”。 在此背景之下,如果國內物價依然保持通縮狀態,那么就實際證明了人民幣確實是在升值;而人民幣對內的升值勢必為其對外升值提供了不利的依據。 為此有市場專家指出,人民幣對內適度貶值顯然可以部分地平衡對外升值的壓力。因此,中國的貨幣政策有意引導適度的通脹(人民幣適度地貶值),至少應有部分原因來自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另外,中國加入WTO后,金融開放的速度正在加快。所以,根據蒙代爾三元悖論,如果堅持獨立的貨幣政策,那么中國勢必應依據金融開放的程度,適當放棄一些對貨幣穩定的控制。當然,這個相對的不穩定,絕不是繼續容忍貨幣的升值。 考驗控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采訪中有專家指出,中國未來可能出現的通脹和與之相伴的經濟活躍,在本質上與1994年以前曾經發生過的通脹和經濟過熱有天壤之別。 理由有二。其一,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當年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民營經濟在中國整體經濟中所占比重已經超過6成,相當多數的國有企業也經歷了重大改制或重組,因此,在本輪較為快速的貨幣投放中,國有經濟將不再是惟一的獲益者,而將通惠于全社會的經濟體,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率將遠高于以往;其二,中國政府今天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已經遠非昨日可比。 不過,如何通過貨幣政策把通貨膨脹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內,絕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利率和匯率均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 就目前形勢而言,專家表示,首先必須正視的風險來自國際形勢。一旦海灣戰爭打響,外部經濟環境進一步惡化,尤其是由于石油價格暴漲或長期維持高位橫盤,很可能刺激中國所有能源和生產資料價格非理性上漲,以致通貨膨脹幅度突然躍出當局可以忍受的范圍。屆時,貨幣當局或許將不得不采取加息等與預定目標背道而馳的手段來控制局勢。 這就是說,國際局勢的混亂,勢必加大中國貨幣政策的控制難度。因此,有專家認為,如果說1990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建設和完善中國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那么這次就是考驗這個體系的性能與效率的時候了。 另外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無論如何1月份貨幣供應增速顯得過猛了,長期維持這樣的增速會過快地拉高物價。所以,央行在近期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適當收縮貨幣應屬必然。畢竟,今年全年M1和M2增速的控制目標為16%,盡管這個目標比上年增加了3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