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扯住了醫藥改革的后腿?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17日 15:43 《今日東方》 | ||
衛生體制改革的滯后,是導致連鎖藥店大面積虧損的根本原因 文/本刊記者 袁宏明 “全國建設小康社會”并不只是一個停留在中央文件中的“宏觀語言”,中國人比任何時候都更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快速發展,提供的將是全球最大 然而,這僅僅是一種基于前景分析的理論預測。現實情況是:只要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連鎖藥店對這塊大蛋糕就只有垂涎的份兒。目前,85%的藥品銷售緊緊攥在醫院的手心里,蜂擁而入的連鎖藥店“諸侯”們只能爭搶其余的15%份額,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競爭之慘烈,幾乎可以“血流成河”來描述。 “醫藥不分”,已經“病得很重”了。1951年開始,從藥品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來補償醫院,本是無奈之舉。當時,政府財政拿不出更多的錢來補貼醫院,老百姓也沒有能力承擔以成本收費的醫療服務,所以中央政府決定把藥品批零差率留給醫院,“以藥補醫”機制由此萌生。沒料想的是,本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橫行”了50年。在這樣的制度下,醫院事實上就成為最大的藥品零售企業。 2000年,國家開始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國務院公布了數易其稿的《關于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確定了幾項原則:實行醫藥分業,將醫院的門診藥房與醫院脫離。醫院分為贏利和非贏利兩種,要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適當提高醫療服務的收費標準,降低藥品在醫院整體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引入競爭機制,患者可以選醫生,處方藥可以外配。 2001年,李嵐清副總理召開會議,確定進行“醫藥分離”的試點。但在中國醫藥企業商會常務副會長朱長浩先生看來,這項工作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阻力主要來自衛生部門。目前,醫院的主要收入來自賣藥,在沒有其他固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醫院死守著“賣藥”這個陣地,設置各種障礙阻止處方外配,有的根本不給患者開處方。 這樣,零售藥店充當的不過是一個拾遺補缺的角色,主角當然還是醫院。在此情況下,零售藥店,尤其是連鎖藥店發展越快,面臨的困難就越多。因為在醫藥不分業的背景下,零售藥店的整體銷量難以出現大幅度的上升。而連鎖藥店門店越開越多,但市場份額還是那15%。近兩年,各地陸續冒出了一批“平價藥店”,有的還祭出其他一些非正常的競爭手段,在諸多同行看來,無疑是在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殺入連鎖藥店的各路諸侯,最大的期望就是“醫藥分離”,以便從醫院的虎口中奪食。但目前看來,改革似乎未可預期。 諸侯們正在矛盾的風口徘徊:一方面,醫藥分業的那一天肯定要到來,如果這個判斷沒錯,就趕快動手搶建連鎖藥店,及早掌握終端,拓展市場網絡,這樣將來就有參與競爭的資本了。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如果你現在的投資量過大,遲遲不能產生效益,一旦資金鏈破裂,就會早早地犧牲掉——每個行業的先行者,往往大部分都將最先倒下,成為他人前行的墊路石。 朱長浩先生認為,從表面上看,零售藥店發展的障礙是“醫藥不分業”的問題,但根子卻源于衛生體制整體改革的大片空白。首先要明晰的是,醫院到底是福利事業?還是市場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后者得到確認,就應該按照企業辦法去做。 現在,政府雖然明確要將醫院分為盈利醫院和非盈利醫院。按國際慣例,贏利醫院原則上應主要通過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來獲取利益,而不是靠賣藥。非盈利醫院,政府財政每年應撥一定的款項補貼,或成立基金會進行補貼。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衛生部把所有部屬、或省市衛生部門管理的醫院都劃分為非盈利醫院,而僅僅把合資醫院劃為盈利醫院。非盈利醫院數量如此之多,政府財政顯然不可能注入這么大的資金把它們都養起來。“這樣的劃分,等于是不劃分。像這種辦法,實際上是應付國務院的文件,并不是真正的改革。”朱長浩直言批評道。 朱長浩指出,在現行體制下,醫院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醫療層面,通過提高服務水平來吸引患者。賣藥所得遠比醫療服務收費獲取的利潤豐厚,醫院的重心當然要向前者偏移,這個道理幼兒園小朋友都懂。老百姓對醫生醫德的懷疑也根源于此:醫院為了賺錢,就搞大處方,開高價藥。 與此伴生的另一個問題是,大型醫藥生產企業,盡管有質量過硬的名牌產品,通過了GMP認證,但醫院也未必選你的產品。因為里邊有一個利益驅動:誰的藥給的價差大,醫院就選誰的藥。這樣的結果,又如何能保證老百姓吃到放心藥? “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受到衛生體制改革滯后的影響。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又會直接影響到藥品生產企業,導致了一些促銷、搭銷的不正之風,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朱長浩說,“國務院已經認識到,只有從衛生體制改革入手,這個扣子才能解開。” 醫藥分業這個死扣一時難以解開,一些企業嘗試從邊緣突破。如有的連鎖藥店試圖與醫院建立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浙江義烏市,所有醫院的藥房,都委托給義烏市醫藥公司管理,他們之間形成一種利潤分配機制。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醫院就不需要倉庫,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管理人員,也不用在藥品采購和管理上耗費精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到醫療上,提高醫療質量,吸引更多患者來看病。醫藥經營部門也不需要像過去那樣花大量精力去搞公關,而是主要保證醫院供應,調整經銷品種結構,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銷售量。”朱長浩說,“在醫藥分業政策不到位的情況下,基層自發進行的這是試驗,還是比較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