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管理條例》擇機出臺 信用中介蠢蠢欲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25日 17:11 財經時報 | ||
國內多層次信用評價體系趨向定局,是否擁有一定規模的數據中心和相應的技術能力,都將被列為信用公司的重要條件 本報記者 張小彩 一些信用中介公司——尤其是一直保持低調的民營信用中介公司近來活動頻繁:或者 之所以有此躁動,與最近有消息說“《征信管理條例》可能在2003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后出臺”密切相關。據有關方面人士透露,全國信用體系的建設也將被列入議事日程。 2002年10月,業內有消息說,在信用體系藍圖研討階段,曾有人提出設想:成立一個由央行牽頭、多家國有商業銀行出資參與的股份公司從事信用中介業務。業內人士當時分析,如果此設想被納入《企業與個人信用體系》設計方案,并得到國務院的批準,中國信用行業將出現事實上的壟斷局面,而且有違信用行業的獨立、公正的原則。因此,多家民營信用中介公司積極籌劃,當時準備上書國務院,堅決抵制這種局面的出現。 現在看來,上述“危險”可能已經被排除。業內人士猜測,將要出臺的《征信管理條例》可能將對信用公司的資質做出明確規定;是否擁有一定規模的數據中心和相應的技術能力,都將被列為重要條件。 “新巴塞爾協議”促動 商業銀行方面的動力來源于即將公布的“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據說,這一協議將在2003年公布正式版本,2006年開始將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實施。 據悉,新協議將突出內部評級法在風險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這代表了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發展的趨勢,因此,中國幾乎所有的商業銀行都在據此建立自己的風險評級系統。 據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透露,工行2002年已在著手這方面的研究,今年將聘請國際資深評級公司和專家,參與整體方案的設計和關鍵技術的開發,力爭2006年全面推廣內部評級法,使全行的風險計量和管理達到國際銀行業的先進水平。交通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告訴《財經時報》,交通銀行也在建立自己的信用評級體系。 銀行業的這項變革顯然為信用中介公司提供了發展空間——他們畢竟已屯兵多年,一方面因為各方政策不明朗,另一方面也很難找到與商業銀行的結合點。而“新巴塞爾協議”即將實施,為他們的切入找到了通路。 金誠國際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金誠信用”)高級信用分析師姜崎告訴《財經時報》,信用中介公司一方面可以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進行評級,幫助存款人和其他投資者對銀行的情況作出判斷;另一方面可以對銀行的客戶——企業、個人進行評級,利用自己獨特的人才和技術優勢為商業銀行提供咨詢服務。但是目前,“最現實的合作”還是商業銀行在建立自己的信用評級體系過程中,信用中介公司為他們提供咨詢和技術援助。 “新巴塞爾資本協議”讓商業銀行和信用中介公司坐在了一起。 銀行需要外部評級機構? 在記者參加的各色研討會上,銀行和信用中介公司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當銀行內部評級系統建立后,是否還需要外部評級機構? 金誠信用的顧問德國專家艾文靈——艾是德國評估分析師資格認證協會會長,曾參與德國信用體系建設的全過程——的回答是:“外部評級系統是商業銀行內部評級系統的有效補充。” 據他介紹,德國經驗表明,銀行的評級系統往往過于謹慎。按照以往的數據,被銀行評級系統拒絕的客戶中,60%并沒有風險。隨著信用評級系統的修改和完善,這個數據目前已經降低到了30%;但這30%對銀行來講也是不小的贏利機會。如果想不失去這30%的客戶,就需要啟用外部評級系統進行驗證。 另外,企業的國際化也使外部評級機構顯得越來越重要。艾文靈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銀行不可能對客戶做全面的評價,而大的國際評級公司在全世界都設有分支機構,因此,他們的評級會更全面。事實上,在目前的國際市場上,80%的資本流動受到國際評級機構的監督。 外部評級機構存在的另一個理由是其透明性。一般而言,銀行內部的評級系統不對外部公開,而外部評級機構卻可以提供公開信息,這使社會各界對風險都有總體的印象,社會各界及客戶都可以獲得評估結果。 銀行憑什么相信 事實上,企業在銀行的間接融資只是其融資的很小一部分。有了外部信用評級的結果,企業可以利用這一商業信用擴大對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能力,同時以此增強其債券市場的融資能力。 銀行憑什么相信外部評級?艾文靈先生說,一些機制可以保證外部評級機構的公正。 首先,信用行業比其他行業更在乎市場聲譽,損壞聲譽無異于自掘墳墓;第二,銀行內部的評級是對外部評級的檢驗和監督,商業銀行通過自己的評級系統可以驗證外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第三,媒體監督也是外部評級系統保持公正的外部壓力;第四,銀行監管部門要對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進行監督。 在德國,到2006年,外部評級機構都必須通過監管部門認證。金融市場會對外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做出反應。 盡管如此,交通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高一兵對《財經時報》說,在目前的情況下,銀行并不會很快采用外部中介公司的評級結果。她認為:“銀行覺得根據自己的評級結果風險大時才找外部機構評估。按照國際慣例,外部評級機構并不承諾對評估結果承擔責任——我有什么根據可以相信他的評估結果?至少,目前不會根據外部機構的評估結果去發放貸款。” 不過,信用中介公司卻很有信心。金誠信用的姜崎說:“作為第三方,我們有獨特的優勢,通過目前的咨詢活動,銀行可以了解我們的專業能力和技術,進一步銀行可以與我們合作,嘗試做一些小的交易,建立信用關系后,逐步擴展。” 中小企業可能突破 融資問題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德國的經驗表明,民間信用體系的建設,可以幫助銀行擺脫對中小企業惜貸的局面。 中國的商業銀行尤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也有自己的苦衷。對中小企業審核貸款工作量大、成本高、收益小,而且由于信用體系不健全,信用調查和判斷十分困難。 德國曾經歷這樣的過程。據艾文靈介紹,過去,德國沒有也不需要信用評級機構。因為他們非常重視對存款人利益的保護,以至德國的會計系統一直謹慎有加,更使得銀行對風險相對較高的企業一概不予貸款。一個統計表明:在德國,曾被銀行拒絕的客戶80%實際上是沒有風險的。 但美國就不同了,他們選擇的是“股東利益至上”的原則,因此,美國的會計系統必須更多地為公眾投資者服務。這就是說,社會需要外部評級系統的幫助,因此,美國的資信評級機構相對比較發達。 不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經濟體制的變革促使其會計原則也在發生重大變化。他們逐漸傾向對投資者的保護,更注重企業的贏利性。目前,被銀行的信用評級系統拒絕的客戶中,沒有風險的貸款已經下降到了30%;而這30%也會通過外部評級機構的驗證被進一步遴選出來,可能獲得銀行貸款。 中國的信用評級公司顯然也不會忽視這一商機。姜崎說,金誠國際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一直將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作為重點,目前一套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已經研發完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