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策劃師將登場發力 突破個人理財瓶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25日 12:18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中國金融策劃協會(籌)和美國國際標準委員會今年將實現的完美對接,使目前年利潤達250億元的國內個人理財市場帶給人們更多遐想。中國金融策劃協會正式組建后,合格的中國金融策劃師將大批誕生,從而徹底扭轉個人理財市場目前的尷尬狀況。那么,個人理財激情綻放的日子果真不遠了嗎? 銀行理財富人不領情 1月18日,幾家中外機構在上海合作舉辦了一場"首屆港澳臺、外籍人士及在滬精英銀行金融產品和理財服務特別咨詢會"。從會議名稱上就可看出,這次咨詢會舉辦的宗旨是為滿足涉外高收入階層在上海的理財需求。 據會議主辦者提供的不完全統計資料顯示,在滬香港地區人士為5--10萬人,臺灣地區人士為35萬人,外籍人士數萬人,此外還有為數幾十萬的"海歸"。顯然,這些高收入人群是銀行最想尋找的優質客戶,也是最希望了解滬上銀行最新金融產品和理財服務項目的群體。咨詢會會場的"交投"理應非常活躍,但記者在咨詢會現場看到,與大多數銀行推出的理財中心所受到的"禮遇"一樣,富人們并沒有對咨詢會表現出太多的熱情。即使是享有"涉外理財專家稱號"銀行的理財產品,同樣留不住富人們匆忙的腳步,就連銀行推銷理財產品的人士也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推銷欲望。會議主辦者給各家銀行預留了推介理財產品的時間,結果卻沒有一家銀行將此用足。甚至有一家獲得"涉外理財專家稱號"的銀行,只是將其住房按揭貸款的品種進行了路人皆知的介紹。 盡管"交投"清淡可能與理財特別咨詢會首次舉辦不無關系,但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雷同,可能才是主要的根源。記者走訪過多家銀行的理財中心,發現除了較小的差異外,多數個人理財的服務大都雷同。據介紹,各行間的個人理財業務幾乎都是相互"克隆"的,惟一的差異表現在各行代客理財的重點略有不同。工商銀行有關人士坦承,個人理財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投資者的理財意識不強,而是相關的理財工具不夠多樣化。 個人理財服務,在國外一般分為"生活理財"與"投資理財"兩種。前者是通過理財規劃把未來直至退休后的生活妥善安排好,力求生活品質始終不降低;后者是指通過委托銀行不斷調整存款、股票、基金、債券等投資組合,以獲取最大的回報。目前,國內銀行在理財方面給客戶的建議多是長期財務計劃。某些國內銀行稍稍貼近客戶要求的個人理財產品,也僅僅只是通過進行不同類型儲蓄組合和推薦購買其代理的保險和國債產品來增加收益。 理財服務需突破瓶頸 權威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擁有的50多萬億元財富總額主要包括三大類:10萬億元的國有財產;約35萬億元的居民財產;約8萬億元的企業財產。在35萬億元的居民財產中,第一大項是金融資產;第二大項是住房;第三大項是農民的耕地和城鄉私人企業的凈資產。專家研究發現,上述三大類資產中增長最快的就是金融資產,平均每年增長16%以上。從發展趨勢看,債權形式的個人金融資產增長速度仍將遠高于經濟增長速度。 個人金融資產的快速增長,無疑驗證了中國個人金融服務是一座待掘金礦的判斷。據工商銀行有關人士分析,國內個人理財市場2002年底的利潤約為25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6.5%,這一指標遠遠超過美國、日本和英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說,隨著我國居民財富的迅速增加和個人投資意識的增強,國內個人理財業務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這種跡象從2002年開始表現得更加明顯。 一方面是更多的個人需要理財服務,一方面是對現有的理財服務普遍不滿。這個中國新興市場上的又一典型悖論,說明制約個人理財服務的瓶頸需要突破。有關專家把銀行個人理財產品趨同的原因歸結為兩點:一是國內理財市場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二是政策層面的限制。 既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銀行的客戶經理們因此難以提供專業的服務。國內銀行為高收入階層提供個人理財的"專家"幾乎都是非"專業"出身的銀行職員,真正意義上的理財師少之又少。這些客戶經理現階段提供的只能是"貼身保姆"服務,而不會提供諸如何時買賣何種股票等更具體的建議。匯豐銀行中國總代表處公共事務主管張丹丹是這樣描述比較成熟的理財產品的:"在香港,許多匯豐客戶早上起來會先通過匯豐免費電話咨詢股市行情,然后再打免費的投資熱線,聽聽客戶經理對他的理財建議。等決定買哪只股票后,打個電話給客戶經理就行了。只要你是匯豐的客戶,這一切服務就完全免費。" 由于我國目前實行分業經營,銀行不能夠涉足證券、保險、基金。除了存貸業務,銀行只能代銷基金、保險等產品,而這些代銷都是在替人"打工";此外,由于所有銀行人民幣的利率都是統一固定的,使得個人理財產品施展拳腳的空間有限。專家指出,國外銀行金融產品的"生產線"是貫穿整個系統的,他們早就把金融商品融入銀行系統內部,可隨時分析產品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方式,很快反饋產品在市場上的情況,分析其為銀行帶來了怎樣的利潤,然后再反饋給前方的業務人員,為他們提供決策的依據。 個人理財師將走上前臺 不久前,在談到個人理財市場成熟以后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問題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金融策劃協會(籌)主席劉鴻儒認為,個人理財有一個發展過程,這個發展過程和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金融服務、金融品種、市場的變化緊緊聯系在一起。包括美國在內,第一步都是各大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給個人理財業務提供金融服務,而且這種服務都是免費的,以便吸引客戶在他們那里存款、買債券或者買保險。第二步是為一部分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全面的理財服務,包括房產、證券、股票或保險等的貨幣投資。下一步就是結合更為復雜的稅務問題來做資產安排等。 國際理財規劃協會會員、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財務與投資博士生毛丹平認為,客戶越來越傾向于購買一個"財務規劃的過程",而不是單一的產品。因此,理財師應該既有保險、證券從業資質,又具有豐富的銀行業務經驗。多家商業銀行的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都認為,要想設立真正意義上的理財中心,必須配備全能的理財師。據了解,目前美國3萬多名注冊金融策劃師中,有70%以上同時持有證券經紀人、保險經紀人的資格證書。 據介紹,正在積極籌建之中的中國金融策劃協會得到了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保險業協會的支持,并且已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其指導和監督的上級單位。因此,其最終認定的理財師很可能是和國際接軌的那種復合型的。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就公開表示,我國迫切需要培養跨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的金融策劃師。 目前,中國正在積極爭取加入國際金融策劃師理事會。據劉鴻儒透露,我國今年就能取得美國國際標準委員會理事的資格,從而可把有關的標準適當地本土化后,建立起考試的標準。到時通過考試的注冊金融策劃師就可以為人們提供理財服務了。 在積極爭取加入金融策劃師理事會的同時,一些銀行正在向中國人民銀行爭取政策,希望推出大量創新的理財產品,以滿足個人在理財上的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中國銀行有關人士稱,目前以銀行角度設計產品的經營理念將逐漸被為客戶度身定制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取代。 (《上海證券報資本周刊》記者陳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