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經濟圈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5日 13:52 新華網 | ||
新華網天津1月5日電(記者孟華饒 雅潔)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后,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域——環渤海經濟圈正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成為拉動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天津市副市長夏寶龍認為,國內外大環境與環渤海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結合促進了這個經濟圈的崛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環渤海地區是日益活躍的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部分 中國在90年代初提出環渤海經濟圈建設構想。這個經濟圈狹義上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可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約占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這里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占到全國的1/4。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近20個大中城市遙相呼應,數千家大中型企業虎踞龍盤,包括天津、大連、青島、秦皇島等中國重要港口在內的60多個大小港口星羅棋布,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帶動的兩側扇形區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近年來,環渤海經濟圈內城市間合作亮點頻現。2001年10月,由吳良鏞院士主持100多位學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被建設部審定。專家認為,京津兩地加強合作將大大增強地區的向心力和輻射力。2002年10月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會在濟南召開,29個成員城市達成經濟合作項目30個,合作金額33.6億元。自1992年來,聯席會議共達成1400多個合作項目,合作金額近300億。經濟的互動發展,使這個區域長期的“諸侯經濟”格局被打破。通過區域內資源互補、優勢整合,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已經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電子、汽車、機械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各具特色的產業帶開始形成。北京有中國最大的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科研、貿易、生產基地,集中了軟件開發及信息技術的優秀人才;天津開發區已成長為環渤海沿海經濟活躍度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IT制造業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這里還是全國最大的電子通訊設備、液晶顯示器等生產基地;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河北省目前已形成一批鄰港產業、制藥業、生態農業等特色經濟發展區域,外商投資地區和領域不斷拓寬;而山東半島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家電、電子生產基地。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日前表示,環渤海地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帶,為中國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0%作出了貢獻。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發揮了環渤海區域的地理優勢,這一區域逐步形成了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國際物流中心。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機場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首次聯合后,2002年10月,北京與天津港口岸開始直通,兩市實現了港口功能一體化。天津港保稅區建立了中國首家空港國際物流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窗口和國際物流綠色通道。北起山海關,南至山東煙臺的環渤海經濟圈鐵路大動脈,目前已經完成約三分之二的建設任務。 在此地區投資最大的跨國公司摩托羅拉公司副總裁王武小珍認為,基礎設施發達、人力資源充沛及工業配套能力強等優勢,使環渤海區域成為外資青睞的核心區域和進入中國北方市場的最便捷的通道。由于擁有中國最密集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跨國公司往往把環渤海地區作為整體投資區域。目前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把生產基地建立在天津、山東等地。剛剛參加完中日韓環黃海經濟圈研討的南開大學張東剛教授說:“中國環渤海經濟圈巨大的發展吸引了國際上眾多目光,以此為中心輻射開去,已經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世界商業市場。周邊更大范圍的國家、城市開始考慮如何利用這一市場發展平衡貿易促進互惠經濟合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