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引擎:“粵港一體化”的前世今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12月29日 21:2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何華峰 香港報道 聯合招商 “我們準備明年4月與深圳一起去美國加州招商。”香港駐粵經貿辦事處主任梁百忍說。 香港駐粵經貿辦事處設在廣州,今年10月14日剛剛掛牌,是香港特區政府設于內地的首個經貿辦事處。辦事處一經運作,便不遺余力地推動粵港合作。 去年,特首董建華去北京,向中央政府提出在廣東設立辦事處,得到中央大力支持,這個辦事處的籌建也很快提上日程。今年4月中,梁百忍先來廣州設立臨時辦事處,其間他一周有一至二天在廣州,二至三天在香港。 梁百忍說,這也是香港與深圳政府第一次官方聯合招商。以前,香港貿易發展局也在招商方面有與深圳合作,但都是非官方行為。 他介紹,明年4月,聯合招商團準備去美國介紹深圳與香港的經濟情況,并解釋香港與深圳是如何緊密結合,優勢互補的。 梁百忍并不怕深圳搶走香港的投資,因為對深圳的投資整體是有利于香港的。外國投資者可以將工廠設在深圳,但是融資和生活很可能要通過香港,很多服務要通過香港的。深圳與香港實際是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 但深圳并不是梁百忍工作的全部內容,他的視野包括了整個廣東,“不單單外商到深圳投資,即使到廣東,對香港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梁百忍上任以來,已馬不停蹄地拜訪了廣東二十一個城市,與各地政府、商會初步建立聯絡,并商定每半年與各地政府開會交流。兩周前,梁百忍還組織了一個30多個廣東民營企業家組成的團,到香港進行為期5天的考察,希望能與香港商家多加交流,開拓商機。 在梁百忍看來,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競爭的形式已經從單個城市之間的演化成區域之間的競爭,香港只有融入珠江三角洲,才能應對全球的競爭。香港與廣東已經是商業伙伴,是一種長期的、對等的關系,而不是“哪個是龍頭,哪個是龍尾”的關系。現在要不停地規劃,建立互信,共同在未來建設“大珠江三角洲”。 陳方安生時代后的轉向 作為香港駐粵代表,梁百忍的說話口徑,自然代表了港府的思路。但從歷史看,香港積極融入珠江三角洲的策略并非一朝形成。有學者稱,“九七”回歸后,香港政府對粵港合作一度并不積極,這與香港第一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觀點不無關系。 陳方安生的大致觀點是,香港的優勢在于“一國兩制”,如果與內地關系過密,易為內地影響,不利于保持“一國兩制”,從而失去香港的優勢。她較強調香港面向國際,而非內地。 出于這樣的考慮,香港政府對于粵港合作不是特別積極。粵港雖建立了高層聯席會議,但是具體合作上,香港主動性較小,實質性合作進展不大。 此外,1997年金融危機后,香港選擇信息科技作為經濟發展方向,希望憑此之力,復蘇經濟。而香港在信息科技方向與廣東合作的必要性不是特別大。 但是,諸多因素的變化,令香港日益認識到聯合珠江三角洲的重要性。首先是經濟復蘇乏力。中山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孟慶順說,香港剛回歸時,經濟底子很厚,董建華曾說香港會是最早站起來的地區。但事實上,香港至今未能站起來,解決經濟困境越來越迫切,同時大陸的經濟一派繁榮,香港越來越認識粵港合作來解決經濟難題的重要性,香港已經把與珠江三角洲的合作看作脫困良方。 其次是人事的變更。2001年曾蔭權接替陳方安生任政務司司長,他個人比較支持與內地合作。香港粵港合作籌組小組助理組長劉家麒說,“曾蔭權司長在金融風暴后,認識到香港不與珠江三角洲合作,只能是一個孤島,現在商界、學界和民間已經非常認同與珠江三角洲的融合。”此外,網絡股泡沫的破滅,也令香港重新審視自身定位,認識到還是要通過金融商貿等服務業來振興香港經濟,而非信息科技。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的鄭佩玉教授說,“香港向來奉行對經濟積極不干預政策,與內地政府在經濟活動中作用突出不同,這些習慣也制約了其原來對粵港合作的深入。但是現在香港認識到,其實還是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特首董建華在2001年施政報告中,濃墨重彩地提到加強與珠江三角洲合作,他說,“現在國家‘入世’在即,粵港合作可進入新階段。特區政府決心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推動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合作,達致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這是我們鞏固和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運輸和物流的樞紐和重要旅游城市的一個關鍵部署。” 董建華將與珠江三角洲合作提至如此高度,在過去歷次施政報告中是沒有的。 曾蔭權在行動 政策既定,香港政府便大力推進。建立相關政府機構,是一個重要工作。 在1997年回歸前,香港與廣東已經有了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此外,為加強粵港合作,2001年8月1日,粵港合作統籌小組宣布成立,職能是統籌不同的政府部門的力量,推動粵港合作。如果說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是兩地高層交流并達成協議的平臺,那么粵港合作統籌小組便是香港政府方面的執行和推進機構。統籌小組目前只有四個人,包括組長蔡潔如和三名助理組長,主要工作還是協調與統籌。 統籌小組與梁百忍領導的香港駐粵經貿辦事處關系密切,但有分工。梁百忍負責經貿方面的事務,而統籌小組主要是跨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等方面的合作。 除了粵港兩地的合作機構,香港還建立起與中央政府部委的聯系,在曾蔭權的推進下,今年1月,第一次內地與香港大型基礎設施協作會議召開。 劉家麒介紹說,會議由曾蔭權率領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等部門,與國家計劃委員會下屬研究院,及廣東各部門發起,旨在商討建議跨境大型基礎設施的統籌。會議以后每半年至9個月召開一次,視乎基礎設施的進展等情況而定。 今年9月,會議有關各方在上海碰面。截至目前,會議下設三個專家組已經有了三個主要成果,一是廣深港高速鐵路已完成第一期研究;二是與國家計委對兩地物流進行了共同研究,并最后得到中央同意;三是就珠江西岸的開發,主要是珠港澳大橋的初步可行性進行了研究。 就在本周,香港與深圳的通關問題又進一步得到了落實,兩地的空間距離進一步縮短。 12月23日,香港政府網站公布了曾蔭權在北京講話全文。曾蔭權稱,旅客24小時通關,會在明年春節前的3至5天在落馬洲及皇崗品岸實施。 他透露,在今年頭9個月,每日有大約34.3萬人次過關,貨車流量則達到每日3.3萬輛次。 從長遠目標來說,在各個陸路品岸,旅客在輪候及通過兩地關口的手續,應該縮短,通常應該在30分鐘內完成,即兩邊各用15分鐘。在貨運方面,應讓大部分貨車在1小時內,完成兩地口岸手續,即每邊30分鐘。 而且,香港與中央政府均已原則上同意有需要進一步改善跨境口岸的硬件。除了會全力推展興建深港西部信道外,大家亦同意在皇崗和落馬洲口岸加建一條雙向的大橋,消除瓶頸,以達至客貨分流及將容量倍增。 曾蔭權說,這些措施,將不但有利兩地貿易營商活動,亦會吸引更多外商進駐珠三角,選擇香港作為他們的營商及居住的最理想地方。在貨運方面,他們可以更清楚掌握過關時間,這有助于他們提高效率,減省成本。無縫的客貨運通關,將會進一步優化香港的投資環境。 誰來制定“大珠江三角洲”戰略 “現在香港面臨的競爭非常激烈,國內有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國外又有新加坡和韓國等許多對手,如果香港不努力地與珠江三角洲走在一起,打造大珠江三角洲,肯定是不行的。”劉家麒認為粵港聯合才是維持競爭力的惟一出路。“曾司長到任后,提出所有粵港合作措施一定要快,要配合內地。” 粵港合作已成共識,但未來的“大珠江三角洲”是何種格局,粵港如何合作,依然有待明朗。 鄭佩玉教授說,香港駐粵經貿辦事處主任用“平等”兩字來概括,我則用一個經濟學術語形容,“原來是垂直型分工,現在則是水平型分工。” 她介紹,香港93%的廠商在廣東有投資,原來是“前店后廠”式的,現在則是在保留“前店后廠”式的前提下,雙方合作范圍進一步擴大。 另據劉家麒的資料,香港1978年始在珠江三角洲設立工廠,目前港資企業在廣東省雇傭的工人數約500萬人。 鄭佩玉舉例,香港在國際市場上有優勢,但廣東不僅是在生產上有優勢,在國內銷售上同樣有優勢,畢竟廣東比香港熟悉內地。 而且,香港還可以利用內地的科技。比如,利用香港的資金,和北京大學的技術,在深圳開藥廠。這種合作老早就有了。 不過,她認為,香港的商貿、金融服務業的發達程度,還是遠超過廣東,依托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將來香港還是有條件成為世界級的商貿,金融中心。而深圳的金融業要繼續發展,但是離香港太近,不太可能超過。 現在珠江三角洲已是香港最大的境外制造基地,以制造業為主的合作帶動了服務業,為香港提供了巨大的服務業市場。 劉家麒則說,廣東的盧省長與董建華達成共識,以前的是前店后廠,現在則是要推“大珠江三角洲”,即生產基地在珠三角,香港的角色是提供金融、會計和法律服務。 鄭佩玉還建議,應該制定“大珠江三角洲”發展戰略。這個戰略,上世紀90年代初已有學者提出,現在已經到了成熟的時候。因為區域合作,除了需要產業的合作,還需要一個戰略來引導,以避免無謂的利益沖突,浪費資源。 新浪編者注:“激情燃燒的財經歲月-《21世紀經濟報道》歲末專輯”專題系《21世紀經濟報道》與新浪財經聯袂制作。本文為《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終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該年終特刊(完全版)為《21世紀經濟報道》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21世紀經濟報道》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欲轉載本專題相關內容、或對本專題有任何建議,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361聯系。值此新年即將到來之際,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在本年度對新浪財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紀經濟報道 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