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子恢
在接到“農村金融”這個選題后,我的第一反應是先給遠在數千里之外甘肅農村的老父親打個電話。
我了解到的情況是,我出生的那個小村莊一如當年,父老鄉親們想獲得一點貸款還是 一個奢侈的夢:“農村合作基金會早就沒了,現在農業銀行也撤走了!郵政光拉儲蓄不貸款,目前惟一能為我們提供農業貸款服務的,就是農村信用社。但貸款實在太難太難了。”
父親告訴我,村里絕大多數沒有外來收入的家庭,農業生產、子女教育及生病均有緊迫的資金需求,但信用社只是每年根據農戶的償還能力,只針對農業生產資料發放100至1000元左右的小額農貸,這筆貸款在秋收后便通過可控制的渠道被扣除收回,而除此之外的任何信貸需求均不可能滿足。他特意說,村里的幾位困難戶幾乎是不可能得到貸款的。農村合作金融目前實行嚴厲的貸款責任追究制和嚴格的貸款條件,要求新增貸款必須保證100%收回,否則對信貸員實行停薪收貸。一些信貸員寧可不經手發放貸款,也不愿丟掉飯碗,對農戶提出的貸款要求,普遍過于謹慎。如果要從農業銀行貸款,則先要以存款單作抵押,“可是有存款誰還去貸款呀?有些人想做點小生意,跑點小買賣,但是又沒本錢,只好在家里窮著。”
我又與兩位在當地人行縣級支行工作的同學董毅及郭進才取得了聯系,他們馬上就發來了不久前調研的關于當地金融現狀的一些資料。
“四大銀行緊縮機構后,對地方金融影響很大,目前金融機構普遍是重攬儲,惜放貸。銀行信貸資金增幅明顯下降,已經出現信貸萎縮跡象。今年前7個月,我們縣銀行信貸投放速度趨緩,貸款增幅明顯下降。”這位在當地人行支行綜合業務股工作的同學如是告訴記者。
根據他提供的資料看來,記者家鄉所在的農業縣,金融機構信貸投放速度趨緩,貸款增幅明顯下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信貸資金存量減少。至今年7月末,國有商業銀行各項貸款余額36510萬元,比年初減少465萬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129萬元。其中流動資金貸款比年初減少293萬元,比去年同期少下降432萬元;中長期貸款比年初減少212萬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601萬元。
其二、信貸資金增量下降。前7個月工、農、建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累計投放13973萬元,比去年同期少投放4824萬元。商業銀行凈投放貸款-437萬元,其中工商銀行凈投放貸款-659萬元,農業銀行凈投放227萬元,建設銀行凈投放-5萬元。商業銀行新增企業貸款也明顯減少,工商銀行共放9筆,金額1212萬元,農業銀行共放3筆,金額450萬元,建設銀行共放3筆,金額220萬元。
其三、貸款集中于大中型企業。商業銀行投向當地兩家大中型企業的貸款達到22638萬元,占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的62%,占全縣企業總數82%的小企業貸款份額很小,而投向農業領域的幾乎為零。其四、非公有制企業貸款比重較低。非公有制企業貸款余額占工行貸款余額的45.1%,占農行貸款余額的52.1%,占建行貸款余額的15.8%,貸款嚴重不足,與其在全縣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地位也不適應。
兩位已經在基層人行系統工作多年的同學告訴記者,當地農村信用社虧損嚴重,根本無力為農業發展提供真正的金融支持。不僅僅是農村貸款難,當地中小企業也普遍存在嚴重的金融瓶頸。中小企業不滿意的,一是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僵化,銀行不論優劣的信貸退出策略,以及過分嚴格的貸款責任追究制,人為地設置了貸款障礙。二是貸款手續繁瑣、審批時間長。以當地農行為例,申請一筆貸款須提交20項、36類相關資料,審結一筆符合條件的貸款少則1個月,多則2—3個月。農行還要求擔保企業的信用等級必須達到A級以上,即便銀行答應貸款,企業也無法落實有效的擔保。“以運通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今年辦理的100萬元貸款為例,該筆貸款以辦公樓作抵押,其所交的各項費用合計15283.9元。按現行利率政策,1年期的100萬元貸款到期應支付利息53100元,辦理此筆貸款收取的費用已占到利息的28.8%。”
一個西部的小縣,反映的卻是當前全國農村金融的現實。有資料顯示,從1999年開始,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大規模撤并地縣以下基層機構,4年已達31000家。而與此同時,留下來的農村信用社規模偏小,資產質量差,歷史包袱沉重,不能承擔農村金融的重任——農村金融處于嚴重的貧血真空狀態。
據一項對河南、山東和浙江農區的調研和相關資料表明,農村信用社的農業貸款只相當城市個人住房貸款的約1/2。山東農業至少有4成左右信貸資金缺口。浙江農業貸款缺口約為125億元,對寧波萬戶農戶問卷調查有59%的農戶缺資金。
不僅如此,當前貧血的農村金融,還正在面臨日益嚴重的抽血效應。受大經濟環境的影響,源自農村的金融資源被通過各種渠道轉移出農村之外,投向其他領域獲利。
據記者了解,農村資金分流共有四個途徑,一是鄉鎮農村信用社資金向縣城轉移。二是農行鄉鎮營業所轉移了部分農村資金。三是郵政儲蓄轉移了一塊農村資金。四是市區城鄉信用社通過下鄉攬存手段挖走了一塊農村資金。這四只渠道猶如四只吸管,使本來就緊缺的農村資金大量分流于其他領域。在其中,以郵政儲蓄最甚。
四大銀行相繼撤離農村市場后,郵政儲蓄以其較高的轉存人民銀行利率,使其存款市場競爭力大增,一躍成為農村資金市場的老大。相關資料顯示,2001年該系統存款余額5911億元,其中在縣及縣以下吸收3781億元,并直接流出農村。根據公開的數據,目前全國郵政儲蓄余額已接近6000億元,70%以上來自農村基層。據了解,按照政策規定,郵政儲蓄存款作為中央銀行貨幣全額上劃,賺取央行利差。據央行估算,目前郵政儲蓄光吃人行利息一項的利差收入就有1.69個百分點左右。
郵政儲蓄超常快速增長,致使農村資金大量非農化。一些學者認為,這對縣域農村、農民、農業經濟發展來說有百害無一利。有資料顯示,農村共有4000多億的資金被郵政儲蓄倒流到了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