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韓振軍齊中熙) 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與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中國經濟這一年呈現欣欣向榮之勢,迸發出勃勃生機。據專家測算,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可望達到8%左右,GDP總量將跨上10萬億元大臺階。進出口總額可望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量一步加重。
中國經濟的突出表現,引起了全球的矚目。
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綠島”
最新統計資料分析顯示,今年我國利用外資突破500億美元已成定局,將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吸收外資“第一大國”。
在世界經濟萎述不振的情況下,2002年的中國頗為引人注目。這一年外資大舉進入中國,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令人瞠目。今年前10個月,我國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630家,同比增長34%;實際外商投資447億美元,增長20%。
資本的流動有其規律性。外資流入中國,是因為中國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具有無窮活力,投資中國具有良好回報。
“外資吸引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是否有活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最近,世界著名管理顧問科爾尼公司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02年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排序中,中國為1.99,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有吸引力的外商直接投資目的國。
當然,對這種外資擁入中國的現象也應保持清醒頭腦。專家指出,“第一大國”地位取得的兩個背景無法被忽略:一是200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繼續大幅“縮水”;二是昔日的引資大國特別是美國引資額急劇遞減,從去年的1240億美元銳減至400多億美元。這使我們成為全球“引資第一大國”帶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實際上,從在全球投資中所占的比例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引資數量一度占到全球投資額的13%,之后一路下滑,目前也遠未達到90年代初期時的比重。
打開財富涌流的閘門
“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黨的十六大以后,關于“社會財富”的議論成為熱點,民營經濟的發展迎來了新機遇。不少地方的“紅帽子”企業紛紛摘帽,創業的積極性空前提高。
有研究顯示,我國目前民間資本存量超過11萬億元,使這部分資本成為“百姓創業基金”,從而釋放出巨大能量,是中國經濟維持長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今年,我國先后頒布一系列政策鼓勵民間投資,降低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門檻。民間投資出現啟動跡象,特別是浙江、江蘇等地民營經濟空前活躍,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前三季度,集體經濟投資3350億元,同比增長15.7%;個體經濟投資3704億元,增長20.2%,私營企業出口份額成倍增長。
專家指出,2002年中國經濟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非政府投資成為帶動經濟高增長的重要力量。今年我國的國債投資沒有增加,與國債聯系比較少的房地產投資、城鄉集體和個體投資增長都很快。國債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正在下降。市場化投資的較快增長,正在改變過去幾年投資較多依賴政府支持的局面。
壟斷的打破,增添了經濟增長的新活力。今年,我國壟斷行業重組改革邁出重大步伐,“拆分”成為引人注目的新現象。一度爭議頗多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得到國務院批準后開始實施。原國家電力公司“一拆為八”: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據悉,經過緊張籌備,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年內可望掛牌運轉。電信業大重組,出現多家競爭局面。南北拆分后,中國電信、中國網通掛牌運營,宣告我國電信業全新格局確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衛通、鐵通六家公司在電信市場上所占份額無一超過50%,競爭將使老百姓充分受益。世人關注的民航體制改革方案于10月揭曉:原直屬中國民航總局的9家航空公司和4家服務保障企業聯合重組,三大運輸集團公司和三大服務保障集團公司全新成立,一舉與民航總局脫鉤。
消費熱點為經濟增添新動力
“你買車了嗎?”這句話已經成為不少人見面的問候語。
今年,國際知名汽車企業紛紛進入中國,爭奪這塊世界上最后、也是最大的汽車市場。目前,世界幾大知名汽車制造廠商,如通用、福特、豐田、菲亞特、現代,都在中國合資辦廠。國內汽車廠商明顯加快了轎車車型更新的步伐,車價也出現大幅下調,這直接刺激了轎車市場的繁榮。今年以來,汽車工業一路領跑。據統計,今年前10月全國累計生產轎車83.99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46.3%。根據目前轎車生產形勢分析,全年轎車產量突破100萬輛大關已成定局。
住房消費增長30%以上,其中,九成以上的商品住宅為個人購買。個人住房貸款增長最為迅速,成為影響居民消費最強的龍頭信貸品種。盡管不少人抱怨房價太高,但看房、購房的熱情有增無減。往往是新樓盤剛剛落成,就銷售一空。
手機、微機、彩電、DVD等消費類電子產品,以更快的速度進入尋常百姓家。通訊器材類產品銷售額前三季度增加了62%以上。電話用戶在10月底就突破了4億戶。
專家指出,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重量級商品消費時代開始到來。
從容應對加入世貿挑戰
2002年,我國遭遇了炮火密集的“貿易爭端”。統計顯示,前10個月,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動47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涉案金額近7億美元。
農產品出口也不平靜。從年初開始,西方國家以“綠色”的名義,對我國一些“菜籃子”產品打出禁牌。歐盟對我國兔、家禽肉等動物源性食品封關,蜂蜜被以“抗生素超標”為由遭到封殺。日本也抬高了我國蔬菜、畜產品的出口門檻。
貿易壁壘設置使我國部分企業產品出口受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如何應對貿易壁壘,熟悉世界貿易游戲規則,是我國企業的當務之急。令人可喜的是,不少企業勇于應訴,和洋人“過招”,贏得了反傾銷戰勝利。面對國外頻繁的反傾銷調查,我國也初步建立起應訴預警機制。
“跑斷腿,磨破嘴,客沒少請,禮沒少送,章沒少蓋,事還沒辦”。這些辛辣的語言曾經是老百姓對某些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低下的無情諷刺。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加快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日前,首批取消的789項行政審批項目正式向社會公布。厚厚的項目清單,是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履行承諾的莊嚴行動,也標志著政府在轉變職能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政府“跑步瘦身”,進行自我革命,實現“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目標是人們殷切的期盼。當前,我國行政管理制度仍面臨諸多挑戰,進一步改革行政審批制度、轉變政府職能任務十分艱巨。據了解,第二批要取消的行政審批項目正在研究處理之中。
如果說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壓力在第一年尚未顯現的話,今后幾年恐怕中國農業、工業、服務業將面臨真正的壓力。而壓力最重的莫過于就業形勢會更趨嚴峻。這也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正是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黨中央、國務院對就業、再就業工作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把促進就業放到了政府工作頭等大事的位置。
9月份,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明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解決就業問題已被黨和政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六大報告更把就業這個“民生之本”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難題。在有著13億人口的我國,就業問題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復雜,擴大就業的任務比任何一個國家都繁重。據測算,“十五”期間,我國勞動力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達1500萬人。除了城市下崗失業人員需要實現再就業外,農村還有約1.5億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形勢盡管嚴峻,但我們面臨的有利條件仍然比較充分。我國目前仍處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按照每年7%的經濟增長速度,“十五”期間可吸納4000萬人就業。結構調整中也蘊藏著大量就業機會。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城市中,至少有1500萬個社區就業崗位可以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