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上海張江集成電路產業區開發有限公司CEO兼總裁湯嘉峰
記者/仇勇
張江體現了上海政府經濟干預越來越小的發展趨勢
記者:一些學者認為,上海經濟繁榮和活躍是國家政策或者政府行為強力參與的結果,比如上海有包括張江在內的一批政府性公司,您對張江的這種“雙面人”角色怎么看?
湯嘉峰:我個人認為,一些政府性的公司,確實有一定計劃經濟的思維。但張江現在正走市場化的道路,只靠政策來吸引企業,把相應的稅收返還企業是不夠的。事實上講,你靠這種承諾和稅收的優惠來吸引企業,在市場環境不具有絕對的意義。好的企業會再三考慮長遠的發展?空邅砦,來開放,不是一個開發區惟有的法寶。張江現在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做一些事,怎么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而不是簡單的政策。
記者:您怎么看待這種轉變?
湯嘉峰:政府可以扶上馬送一程,但不可能替你包打天下。起頭是政府起的,給你規劃一片土地,給你一些政策和資金,下一步發展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現在張江就到了修行的階段,就像火箭推進器把你送進太空后,剩余就看你自己飛行。張江已經慢慢成熟了,開始利用現有資源,形成的產業格局,開始市場化的進程,而不只是政策支撐。
記者:很多地方的開發區,叫管委會也好,叫開發公司也好,招商引資的辦法就是優惠政策,比如減免土地出讓金和企業稅,甚至個人所得稅,你們在這方面怎么做的?
湯嘉峰:張江的土地出讓方式是靈活的,比如入股,這就是市場行為,如果我們認為這個企業是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也愿意接受我們的投資,可以合力開發。包括我們在土地價格和稅收方面,并沒有一味地去迎合我們可能的潛在客戶。張江要走共贏的道路。
在政策方面,我們也絕對不夸口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企業該交的稅要交。所以,在土地、政策和稅收方面,張江已經開始具有了市場化的行為。
當然,我們這兒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如果完全市場化,土地價格是很高的,我們現在出讓還是低于成本的,但沒有低到送的地步。這種低也是一種市場行為,姑娘漂亮,老是嫁不出去也不行。政策方面也有些優惠,除了中央政府的規定企業所得稅返還外,地方政府也在一些稅費方面,給予減免。在銀行貼息貸款,政府也會給予一定支持。但張江招商還是走企業運作道路,政府是間接招商,這已經是向市場靠攏了。
記者:那您認為現在張江集電中哪些還帶有計劃經濟的影子,有政府行為在里面?
湯嘉峰:我們張江集電園區的使命就是發展集成電路,你也可以說它是計劃經濟,因為我們的使命就是來開墾一塊荒地,為上海的集成電路發展提供空間。整個張江都不是以贏利為目的,嚴格來講,它應該是一個非贏利的企業,是代表政府行使開發的機構。它不是以市場產品來銷售到特定區域的企業,而是在特定區域內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和協助政府招商引資,從宏觀方面講,你可以說是計劃經濟的。但張江力圖讓原始的使命感能夠在園區形成一定規模后逐漸退出,讓更多的人來開發,而不是政府一個人在做。張江的發展是政府職能與公司職能越來越明細的過程。
我們現在在考慮引進一些國外或民間資金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中來。在IT研發和制造業方面,可能要由政府來營造軟硬環境,但房地產開發可以由民間來開發。政府的訂單可以給園區內的企業,以吸引它們入駐,這種情況下,如果說你有訂單和投資環境,這都是保障企業發展的基礎。我們營造的是提供一個產業發展的環境,給它們訂單和環境,而不是比土地價格和稅收優惠方面,過分讓利,讓也沒用,它沒有市場活不了。今后政府職能可能還不見得偏向到只簡單地注冊、注銷公司的行政管理方面,還要協助企業尋找市場,起到政府的協調作用,可以合理利用計劃經濟的模式來開發。
記者:雖然在某些項目的操作上我們更多表現的是市場化行為,但從兩個基本點上,我們張江起初的生產資料即土地和政策資源都是來自于政府,而最終的收益又是與政府分享而不是來源于入駐企業,從這一出一進中似乎可以看出,張江開發公司仍不能擺脫作為一個半官方色彩公司的形象?
湯嘉峰:前半段是對的,后半段漏掉一個東西。也就是說,整個公司的資源是政府給的,或者說是政府委托你代管,而不是送給你,土地是有形的,政策是無形的資源。當這個企業產生利潤時,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產生于政府的資源,一個是產生于入駐客戶。但我們不可能向客戶收取這個利潤增加它們的成本,所以我們張江幾乎是一個不贏利的公司,而不是像你講的那樣錢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
如果它以贏利為目標,它會對園區經濟的形成帶來一些損害。因為你的利潤來源如果不是從市場這里分享,而是來自于園區企業,這樣就會增加入駐企業的成本和負擔。所以從某種程度上,雖然張江是講市場化行為的公司,但由于它本質的構成是政府的公司,即使賺了錢也要交給政府。對政府來說收稅和上交利潤都是一樣的,如果既收稅又通過張江上交利潤,等于增加了入駐企業負擔。記者:張江初期,是政府職能的延伸,現在慢慢市場化了,那么考核的標準是什么?
湯嘉峰:事實上,上海市政府或者浦東政府,從來沒有想讓張江像寶鋼一樣上交什么利潤,它們對張江的考核不是利潤的考核,而是園區開發和功能建設。當然,雖然它非贏利,但要保證張江不出現經營性虧損和赤字,這是出于公司法人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必須考慮現金流量表、損益表,我們不能經營不下去。但是我們也不是以開發賺取暴利的公司,我們的利潤幾乎是打平就行,盡量減輕客戶的成本。像我們張江集電,一年就贏利幾十萬,但我們注冊資金6億,每年開發十幾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