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尚志新
按常規,一向把產品質量看作生命的日本企業,選擇配套廠家應該都是一流的。但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他們并沒有完全這樣做,有些為他們配套的廠家只是同業中的二、三流。
就此問題,記者請教了新大洲本田摩托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赦慈。
記者:日本企業的本土化過程當中是不是遇到一個問題,或者說一個難題,即,中國有許多比較好的配套資源已經被中國的一些大企業所占有,本田如果采用它們配套的話,勢必也有一個交叉、競爭的麻煩問題,出于這樣的考慮,你們不得不選擇二流、三流的企業。本田寧可花大力氣,幫助他們提升品質,也不愿意和那些一流企業合作?
黃赦慈:是的,確實是這樣。優秀企業本來我們是非常想用的,在指導方面花的精力也會少一些。但是我們主要擔心的是我們的知識產權會泄露。
但日本企業在選擇配套廠家時,還是費盡心機。據黃介紹,他們每個零部件首先考慮的是國內哪個廠家能生產,先就技術問題進行交流,看它能不能做出來,產量和時間是否可以滿足要求。
在國內廠家成熟之前,可能有些零部件需要進口,但據了解,這些零部件不一定是從日本進口,而可能從臺灣地區、泰國或印度進口——都是從本田在全球的采購資源中購進,“哪個地方的便宜就從哪個地方買”。
黃赦慈的這句話,不知是否透露出本田的本土化戰略理念與過去發生了重大變化,即把降低成本列為第一位,而把他們一貫倡導的“質量第一”放到其次了。
本土化可推進中國配套廠家產品質量的提升
給本田產品配套的企業最關鍵要具備兩點:一是有沒有品質保證體系;二是有沒有生產產品的技術能力,有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有沒有能夠達到本田的“中國質量標準”的設備。
據黃赦慈介紹,“在選擇合作者時,通常會發現很多配套廠家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有些是質保體系的問題,會出現零部件的質量發生波動;有的廠家對產品理解不深,不知道哪個地方對發動機是最重要的;有的設備方面有些缺陷。為此,本田在這兩個方面給配套廠指導比較多。令本田非常滿意的是:一旦把問題和解決方法告訴他們,馬上會發生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過去是在生產過程中摸索,現在等于來了個老師告訴他怎樣去做。所以,現在配套廠家都非常滿意,一聽說外方專家要來考察,都紛紛打電話問能不能把他也排進去。”
記者:對配套廠家技術上的指導,能夠提升我們國家整個行業的品質。那么,對配套廠家的指導是派人住到現場呢,還是巡視的方式?
黃赦慈:在這個方面我們有一套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摸底,哪些做到了,哪些不具備,哪些存在問題。第一個階段完了以后,我們會寫一個東西留下來,告訴他這次考察有哪些項目,需要整改的有哪些項目,需要注意的有哪些,我們不可能常住在他們那里。他們得到了我們的指導以后怎么改善工作,這個體現在產品上。樣品送到我們這兒來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進行第二階段了,我發現有些廠家行了,可能是理解了,可有些廠家沒有理解,那就要進行第二次指導,就細了,沒有做好的地方再進行指導。這樣來讓他們把質量提高。一般的企業兩次就可以了,可是有的企業還是需要指導。
觀察人士認為,按照這樣的操作方式,日本企業沒有完全選擇一流的配套廠也許是個錯誤,因為那些二、三流的廠要達到一流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在這一段時間里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定會影響整車的質量和品牌形象,而這個損失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日本企業本土化對于中國摩托車行業還有一個利好,就是促使采購價格不斷降低。隨著日本企業在我國采購大量零配件,必然會引起采購價格的下移。這一點,已在黃赦慈那里得到證實。他說:“誰都說供應給我們的零部件(價格)是最低的,供應別人要高一點,但是我們自己分析是差不多。給我們配套的廠家,我們也不反對它往外面供貨,但有些零件只準供給我們,要對我們的技術保密,可他們怎么操作的我們也很難知道。”
記者把獲得的本田在中國采購的發動機零配件價格,與其他中國企業采購的零配件價格做了比較,發現基本沒有差距,但部分零配件采購價格中國企業確實低于本田。
記者調查中還發現,為日本摩托車企業配套的廠家也都在為中國摩托車生產廠配套。
中國配套企業與日本配套企業有很大距離
為了了解本田在中國的配套體系狀況,記者專程到上海、重慶、蘇州、浙江等地進行了實地調查采訪,發現有些企業生產的零配件在同業中確實是國內一流的。如,重慶和誠電器有限公司,廠區、車間都顯得非常干凈;設備比較先進,特別是產品檢測設備也都比較健全;通過與高管人員交流,感覺他們的管理水平也比較高。但同時,也發現有些零配件配套廠確實很一般。
部分中國配套廠生產的產品與本田已經調低的“中國標準”仍然存在矛盾。重慶一家為本田配套齒輪的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說:“本田對我們的技術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價格還要比較低,質量上要求我們符合本田的新標準,這肯定是有矛盾的。”
重慶和誠電器有限公司是一家為本田配套磁電機的企業。當記者問這個同業排名前三位的配套企業的老板付亮“你們產品的品質與日本有多大差距”時,他告訴記者:“可能我們目前只是解決了基本性能問題,摩托車是耐用商品,可靠性方面我們國內企業目前來說解決得不好。現在還有明顯的差距。如果把我們的價格考慮進去以后,做個性價比的比較,本田才會考慮要我們這個企業的產品,如果完全考慮品質,我想可能性會很小。”
記者: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像你們這樣在國內也是一流水平的配套企業還和本田日本配套企業有很大的差距。他們仍然放下架子和你們合作,到這里來采購,你覺得會不會影響他們日本產品的品質和品牌形象呢?
付亮:從這一點,我就能感覺到,本田目前在中國銷售的摩托車的技術標準或者說品質標準,肯定達不到在中國以外生產的產品水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只能是中國的本田,而不是世界的本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