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中國家電協會高級工程師胡曉紅
-本報記者陳軍君
記者:去年在做入世預測時,普遍認為中國家電業競爭已經十分激烈,國內市場已經國際化,所以入世對家電業沖擊不會太大,甚至是機遇大于挑戰。入世一年,情形到底怎樣 ?
胡曉紅:現實情況并不像當初想的那么樂觀。一直以來,中國不少企業對跨國公司的綜合競爭力缺乏正確認識。比如韓國公司的成本控制及原材料采購上就有很多技巧,它們往往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成本。比如LG空調制造中兩器(冷凝器、蒸發器)的成本非常低,國內企業蒸發器用的是9毫米的銅管,而LG用的是6毫米的銅管,耗材少了許多。
國內企業自認為擁有成本優勢,其實,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正是我們的弱項。采購管理、物流、營銷管理環節上漏洞很大。比如空調,國內企業銷售環節的成本要占到總成本的20%。在采購上,國內企業的供應商還局限于國內,做不到全球范圍。而依萊克斯作為全球最大的空調壓縮機制造商,是將其全球業務整合在一起,然后進行部件采購,為了降低成本,它甚至可以將競爭對手的采購量整合在一起。比較而言,國內企業并非用管理手段的改進改變成本狀況,而是用簡單的向上游供應商壓價的方法,使得整個產業鏈沒有建立在一個健康的基礎之上,談不上長期良性發展。
另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很多跨國公司瞄準的是下一個產品周期,它們手中握有新產品新技術,視市場的成熟程度適時推出。比如空調,相對于日本做的變頻技術,歐美的一些公司正在做變容,明年可能面市。
記者:以上我們從技術層面分析了跨國公司的實力,從戰略層面看,入世一年,跨國公司有怎樣的調整?
胡曉紅:家電跨國公司并非鐵板一塊,它們在中國的戰略各有不同:韓系企業和日系的松下明確提出“決戰中國”,所以在中國不遺余力;而歐美的不少公司就是要退出制造業環節,所以對中國市場的關注程度要弱一些。
一些數據可以顯示韓系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LG微波爐今年產量700多萬臺,較去年增長93.8%,銷量增長88.1%,出口增長189%,目前在中國的產能已接近1000萬臺。就在去年,LG微波爐的產銷規模還只有300多萬臺,與格蘭仕相差600萬臺。今年兩者的出口量更是接近:格蘭仕557萬臺,LG513萬臺。LG速度的提升是很可怕的。
2001年全球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跨國公司在一段時期、某些領域的業績出現下降。2002年,這些跨國公司有的完成了全新的企業設計,進入新的利潤區;有的通過重新整合全球資源探索出了新的盈利模式:
一是以GE為代表,由電器的制造商轉變為電器的供應商。在全球制造業能力過剩、利潤水平日益下降的趨勢中,GE電器主要的獲利手段不再是制造環節的規模優勢而是其全球銷售渠道的資源優勢和強大的世界品牌優勢。除保留了部分冰箱制造業務外,GE在白色電器與小家電領域以供應商的身份,采取業務外包的方式從中國與韓國、日本的多家家電企業中尋找最合適的對象大量采購產品供應給自己全球銷售渠道。在這樣的企業設計面前,中國在制造環節的比較優勢恰好成了GE創造利潤的重要手段。
二是以伊萊克斯為代表,成為完全本土化、中國化的制造企業。伊萊克斯是跨國公司,但似乎又是純粹的中國公司:一色的中國的員工、中國的高層管理;國內企業擁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本土化優勢它一樣不少;但多了全球品牌、全球市場、全球供應商資源、強大的技術儲備與開發力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優勢。租賃生產線成為其整合中國制造力資源的一種新的模式。
三是眾多跨國公司在中國開設零部件采購中心,進一步整合中國的制造力資源。在GE的對華戰略中,家用電器成品與零部件的采購是主調,GE家電集團全球采購的1/3在中國完成。惠而浦、伊萊克斯、飛利浦、開利也先后在中國設立了全球采購中心,惠而浦初期的采購量便達到3億美元/年的規模。當大批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采購業務形成規模時,將成為影響中國家電業競爭程度的重要因素。
四是差異化戰略。跨國公司不在低端產品與中國企業競爭,而將目標集聚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上。西門子對中國市場一直奉行金字塔戰略,不在意市場份額,考核指標更注重銷售額。日韓公司在現階段中國市場尚未成熟時在中國生產面向歐美市場的高端產品;當中國市場成熟時這些高端產品立即可用于占領中國市場。
五是控制核心技術與核心部件。日本本是全球房間空調器的大國,但在中國空調器迅速崛起時,無意保持空調器大國的形象,而是把投資首先集中于核心部件空調壓縮機上。LG電子作為全球空調器領先的公司,也將擴產規劃限定在空調壓縮機領域。
當跨國公司全新的企業設計和戰略設計在中國一步步實施時,中國企業面臨的競爭可想而知。
記者: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入世后,中國家電產品出口量有所增長,是否說明國內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有所成效?
胡曉紅:以空調為例,看起來中國的出口量有明顯增長,比去年同期增長50%以上。但一經分解,會發現,很多大單不是落在國內企業手中,而是被三星、LG等企業拿去。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海外電器產品需求量并不是無限擴大的,仍以空調為例,日本市場的需求增長是0-1,美國市場是0-(-1)。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近期針對電冰箱、房間空調器、微波爐等中國近年出口增幅最大的白色電器產品,集中研究了美國、歐洲、日本等全球主市場的十年來的需求趨勢,發現全球市場總量需求相對平穩,現階段和近幾年都沒有出現需求高速增長的因素。
產業的價格水平與利潤水平是由供求結構決定的,在全球市場總量需求平穩和全球性產能過剩的影響下,價格持續走低、利潤水平走低是必然的結果。考察中國自1993-2000年以來的家電產品的出口平均價格,幾乎所有的產品出口都出現價格連年持續走低的趨勢,2001年這種趨勢仍在繼續。2001年窗壁式空調器的平均價格較2000年下降了18.30%,壓縮式電冰箱下降了8.97%,雙筒洗衣機下降了11.92%,冰柜下降了22.21%,微波爐下降了16.58%。
因此,面對全球市場機遇,我們必須了解經濟周期的影響規律,必須對全球市場的供求結構狀況與價格水平的走勢有清醒的認識,必須認真選擇有成長機遇的目標市場,才能化解產能迅猛增長所蘊含的能力過剩的風險,避開由產業分散引發的低價競爭的風險,提高出口效益。
記者:這么分析下去,中國的家電企業豈不是希望渺茫?
胡曉紅:還是有一些企業表現不錯的。比如格力,其產品強調“可靠性”,機器返修率低,所以能接到大單。也有企業看到了產品的下一個周期,將注意力放在提高產品性能、節能水平上,比如美的,今年與東芝及美國開利等擁有空調核心技術的企業進行合資。
在資本與技術資源相對欠缺的中國,我們仍然能夠發現有能力整合全球資源,取得全球支配地位的案例,比如格蘭仕。是高產業集中度、世界級的加工規模與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使格蘭仕能夠把加工制造環節的核心優勢發揮到極至,成為其整合全球制造力資源、獲得支配地位的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