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五時期開始,建設部根據人們的需求和市場的發(fā)展情況,為住宅建設制定行業(yè)標準。房子是百年大計,標準制定時也要考慮適度超前。但中國住宅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卻讓標準一直追著市場跑。
記者在浙江嘉興看到建設部剛剛驗收的一處康居工程,按照康居工程的標準,這個小區(qū)每套房子的使用面積在130-150平方米之間,室內的客廳、工作室、臥室和餐廳布局清晰。 小區(qū)內綠化面積達到了50%,平均每戶擁有一個停車位。
康居工程實際上是建設部為規(guī)范住宅建設制定的第三代住房標準。前兩代標準分別是建設部在八五期間開展的試點小區(qū)工程,九五期間開展的小康工程,三代標準,記錄了中國十年來在住宅方面三個不同的階段。
試點小區(qū)作為第一代住房標準是在1989年制定的,這個標準,在當時被認為是跨世紀的標準。當時一般的戶型都是60到65平方米。1994年,中國的住房改革已經啟動,在有限面積內進行規(guī)劃的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建設部這一年推出了第二代標準小康工程。住宅產業(yè)化促進中心特邀專家趙士綺告訴記者:“從九五重中之重的小康示范小區(qū),它的面積標準,曾經提過上不封頂,當時的指導思想是一二十年不落后,三五十年不改造。”
制定小康工程標準時,曾設想到2000年仍然可以適度超前,但是,到期驗收時,早期開發(fā)的小康住宅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不足。例如,各個小區(qū)都普遍缺少停車位。住房一般要用50到70年,但第一代第二代標準都是五、六年就滯后了。新制定的康居工程標準對套內空間、智能系統設施、室內裝修和機動車位等一系列指標都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一些發(fā)達國家經歷這種變化一般要30年的時間,在中國,十幾年就完成了這一進程。
目前,浙江嘉興的金都景苑和西安的紫薇城市花園已經通過國家建設部康居工程驗收,全國各地有多個康居工程正在興建。
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在接受本臺記者采訪時說,我國城鎮(zhèn)人均住房面積已達21.4平方米。而住宅標準之所以在十幾年間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關鍵是市場機制在起作用。劉志峰說:“沒有住房制度改革,也就沒有中國房地產業(yè),沒有住房制度改革,也就不可能那么快地解決中國老百姓的住房問題。”
20年前,鄧小平在北京前三門一座高樓之頂,看著四周那些灰舊低矮的建筑物,就住宅問題提出:住房分配制度應該考慮調整,房子可以作為商品出售,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決人們購買力低的問題。從那時起,中國拉開了房改的序幕。
1998年,國務院決定,當年在全國停止沿襲了約40年的住房實物分配制度。這項改革是向住房商品化邁出的決定性的一步,是分配制度一個重大變革。同時,住房按揭貸款全面鋪開。目前,房地產個人貸款達到了6600多億元,是97年的35倍。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告訴記者:“新的體制也基本建成了,市場在發(fā)揮住宅資源配置方面,確實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
在1998年到2001年間,全國城鎮(zhèn)住宅竣工面積達到了27億平方米,為4000萬個家庭提供了新居。據建設部最新統計,目前,我國城鎮(zhèn)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遠遠超過16平方米的小康指標。達到了21.4平方米,戶均住宅建筑面積67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