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的城市居民家庭財產調查結果顯示,與十幾年前相比,我國城市居民的家庭財產數量多了,品種也多了。最近,記者在湖南株洲發現的一本44年前的老存折,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個人金融資產品種從單一到多樣的變化。
家住湖南株洲的劉方欽最近在整理父親遺物時,意外地發現了這本印著投資專戶字樣的存折,開戶人一欄寫著劉方欽父親的名字,開戶時間是1958年。上面記錄著從1958年4月到 9月間陸續存入的230多元錢,每次存入的金額大都在10到20元左右。在存入金額一欄,除了現金,還有162元是用柴禾折算成現金的。
據與劉方欽父親年齡相仿的趙老漢回憶,那時物資匱乏,每家的現金都不多,于是,實物也可以被允許折合成現金存進信用社。
1979年劉方欽家的總收入破天荒地達到了1千元,并開始擁有了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存折。現在老劉家的存折上每年不僅有8千到1萬元的進項,而且今年還買了4份保險。如今老劉周圍的許多鄰居、朋友都把多余的錢投在債券、股票、基金上,大家的錢袋子里不再只是一張薄薄的存折了。
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金融統計二處處長蔣萬進告訴記者:“個人金融資產總量和品種的增加,是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是個人收入和社會財富增長的重要標志。只有百姓生活進入小康狀態,衣食無憂,人們才會把個人收入用于進行各種金融投資,持有各種金融資產。”
以深圳為例,最新公布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30%的深圳居民目前擁有現金、存款、股票、保險、債券、基金等七種個人金融資產,25%的人有股票,60%的人買了保險,15%的人持有債券。
從1981年起,國庫券作為儲蓄以外的又一種新的金融品種,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1983年外幣儲蓄出現,1990年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建立,從今年開始信托產品又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走俏。
據國家統計局今天剛剛公布的《首次中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調查總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戶均總值已達22.83萬元,戶均家庭金融資產達7.98萬元。從1984年到2002年戶均金融資產增長速度為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