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國各地區經濟將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沿海地區發展速度較快;西部地區投資增幅仍有望領先;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明顯,對地方經濟帶動作用增強;地區特色經濟增長點初步顯現;各地區消費熱點有差異,但消費品市場增幅差距不大;各地區對外貿易差異較大,外商投資冷熱不均;工業增長有一定差異,東部地區的增幅將繼續保持領先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利益兼顧、共同富裕的原則,逐步實現生產力的合理布局,一直是我國政府區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通過調整,大部分省份與全國的結構相似系數都呈下降之勢,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程度不斷減弱,合理的地區分工格局正在構建之中,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為依托,逐步形成了多個跨省區市的經濟區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開始顯現。
2002年廣東與香港設立粵港聯席會議,提出了"大珠江三角洲"的概念,要改變過去20年來粵港前"店"后"廠"的關系,改變依賴香港來料加工的局面,進行全方位的經濟合作。長江三角洲方面,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常務副省(市)長召開聯席會議,把"聯動發展,共同繁榮"作為一個目標提出來,已初步形成一個明顯的分工合作局面,上海是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而江蘇、浙江成為加工制造中心,與上海形成一個互動的產業生態鏈。三方的合作更進一步發展到服務行業和其他領域,如提出在養老基金、醫療機構、高等學校等方面的合作,建立跨區域行業聯合會,建立覆蓋長江三角洲的物流系統,建立企業個人資訊共享制度等等。
目前,跨區域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熱火朝天的展開。許多地區都在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要用基礎設施將原先彼此相近的幾個地區相連,從而形成一個大的經濟區。如湖南長株潭的輕軌建設;珠海與深圳間、南通與上海間的跨海大橋建設;還有規劃中的煙(臺)大(連)的火車輪渡等等。這些建設項目說明不同地區集團化趨勢進一步加強。各地都在通過一體化來提升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競爭力。
在這種背景下,以北京為代表的京、津、唐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和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由于區位的優勢、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軟環境方面的優勢,加上其原有經濟實力雄厚,在全球化加速的趨勢下,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二、沿海地區發展速度較快,地區差距繼續拉大
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權威數字表明,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經濟發展的差距有擴大趨勢。1979年至2001年,東部對全國GDP的貢獻率為57.8%,中部為27.9%,而西部地區為14.3%。西部地區GDP占全國GDP的份額總體上呈不斷下降的趨勢,而東部地區GDP占全國GDP的份額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2002年1至9月份,按西部大開發之后的東、中、西部劃分,東、中、西部經濟增長分別為10.74%、9.68%和9.94%。其中經濟增長高出10%的有17個地區,東部有天津(12.5%)、浙江(12.2%)、江蘇(11.6%)、山東(11.5%)、福建(11%)、上海(10.6%)和廣東(10.5%)7個省市;中部有山西(10.8%)、吉林(10.2%)、江西(10.1%)和黑龍江(10.1%)4個省;西部有青海(12.1%)、內蒙古(10.9%)、廣西(10.8%)、四川(10.4%)、重慶(10.3%)和寧夏(10.2%)6個省、市、自治區。
2003年,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但各大地帶的增長還將有一定差距,東部沿海地區將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其原因在于:一、中國制造業蓬勃發展,世界的生產重心正在向中國轉移。沿海地區由于當地配套生產能力齊備,各種配套條件完善,受益明顯。二、城市的發展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而東部城市化進程明顯快于中西部。三、中西部地區在信息獲得方面仍處于不利地位。四、比較優勢發揮不一。東部沿海諸省地理位置優越、商業意識發達、人口密度大、勞動力便宜,始終都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而中西部各省,由于種種原因,比較優勢難以有效發揮。
根據各地區的初步預測,預計2002年東部地區(不包括海南)經濟增長為10.86%,2003年經濟增幅為10.71%;中部地區2002年經濟增長為9.43%,2003年經濟增幅為9.26%;西部地區(不包括西藏)2002年經濟增長為9.65%,2003年經濟增幅為9.46%。2003年江蘇、浙江、天津、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將仍然保持比較高的增幅,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三、產業同構現象依然存在
所謂產業結構"同構化"是指在各地區產業結構變動過程中不斷出現和增強的區域間結構的高度相似趨勢。這種產業結構相似性的增強使得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嚴重影響著經濟發展。"同構化"的表現之一是高附加值加工工業產品產量在區域上的分散化;表現之二是各地區產業結構上的高度相似性。
在我國產業結構出現"同構化"的同時,產業結構"低度化"現象也很突出。主要表現在各地區產業結構層次低、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低、處于"產業鏈"前端的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等方面。
從深層次上講,產業結構同構化形成的原因在于地區利益的存在。有了地區,就有了地區利益。地區利益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本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的需要和滿足;二是地方政府官員追求政績的需要和滿足。地區利益的存在是客觀的,現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地方政府已經取得了產權主體和利益主體的地位,既有愿望也有能力去實現和維護地區利益。如果地區利益不能得到很好處理,產業同構現象將繼續存在。
2002年上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投資形勢分析報告指出,一些地方前幾年因忽視統一規劃,爭上機場建設項目,導致一些地方機場過密,客流量偏低,機場虧損嚴重,2001年全國143家機場中有127家虧損;物流中心的建設也存在同樣問題,空置率高達60%;有的省工業園區要建800多個,導致鄉鄉鎮鎮遍地開花,形成了新的重復建設。目前看,這種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
四、中心城市對地方經濟帶動作用增強
國外的經驗表明,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居主導地位。目前我國城市發展有兩大趨勢:一是逐步向大中城市發展。2001年在全國所有建制市中,市區人口達400萬以上的城市8個,占1.2%;200至4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17個,占2.6%;100至200萬人口的城市141個,占21.3%;50至100萬人口的城市279個,占42%;20至50萬人口的城市180個,占27%;20萬以下的城市為37個,占5.6%。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農村也呈現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態勢,農村剩余勞動力繼續遷移到城市。二是向以經濟為紐帶的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發展。
目前,城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大。全部地級城市(不包括轄縣,下同)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445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高出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10.2個百分點,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6.8%,比上年提高5.7個百分點。
根據有關專家分析,西部地區非農人口比率每提高1%,就會使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面積只有全國十分之一左右的長江三角洲,目前創造了全國20%的國內生產總值。珠江三角洲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3300美元,城市化率達到72.2%,接近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的水平。城市經濟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正在加大。
五、地區特色經濟增長點初步顯現
近年來,西部地區注意加強農業基礎,積極發展有市場、有效益的農副產品,開發和利用西部地區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旅游等服務業,走上了一條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的新路子。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農牧產品已在全國市場上占有一定地位,如新疆的棉花、廣西和云南的甘蔗、內蒙古和新疆的甜菜、云南和貴州的煙葉、西南地區熱帶和亞熱帶水果、西北的蘋果和葡萄、云南等地的花卉,還有西部地區中藥材及民族藥材的種植、畜牧業生產等。同時,特色旅游業加快發展。西部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隨著國際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和國內假日經濟的快速增長,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西部的旅游業,把旅游業培育成為西部地區的支柱產業,已成為西部各地的共識。
沿海地區作為改革開放政策和市場機制的最大受益者,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結構調整也走在全國前列。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明顯下降,一些傳統原材料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以電子、生物等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開始快速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服務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勢頭比較好,并逐步成為促進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上海、江蘇和浙江兩省一市合同利用外資金額和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分別占全國的46%和34.6%,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蘇南和浙北為腹地的IT制造業群落。北京利用獨特的地理和科研優勢,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發揮了比較優勢,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六、西部投資增幅仍有望領先
分地區看,2002年前三季度,東、中、西投資基本實現同步增長。其中,東、中部投資分別增長22.9%和25.3%,西部投資增長25.2%B。中西部地區投資增幅高于東部地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2002年國家財政資金落實到位情況比較好,但從目前情況看,非國有經濟投資的積極性還不夠高。
從投資構成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存在比較大的差別,即東部地區主要以非國有經濟為主體,而中西部地區投資仍然是國有經濟為主(占比超過50%)。在2003年國際經濟形勢趨好,國內政策穩定的背景下,專家預期各地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非國有投資有望進一步活躍,但考慮到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等還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加之目前投資領域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礙,估計非國有投資增幅不大可能突然攀高,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另一方面,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將繼續執行,西部地區將繼續享受政策上的優惠(投資方面),特別是幾大項目的開工建設,加上西部地區本身基數比較小,估計西部地區的投資增幅仍有望領先東中部。
根據各地區的預測分析,預計200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東、中、西部分別增長16.5%、16%和17.1%;預計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東、中、西部分別增長14.7%、14.9%和16.2%。
七、各地區物價漲幅差異較小
2002年以來,盡管經濟增長逐季加快,但市場價格降勢依舊,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下降0.7%,與上月比,9月份環比上漲1%。1至9月累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8%。分地區看,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3個省(區、市)9月當月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月下降,降幅在0.2%至2.5%之間。其中,降幅較大的地區有:重慶下降2.5%,北京下降1.9%,山西和廣東分別下降1.4%,海南下降1.3%,浙江和四川下降1.2%。有8個省(區、市)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月上漲,其中漲幅較大的地區是:青海上漲2.4%,內蒙上漲2.3%,上海上漲1.7%,天津和云南上漲1.2%。
由于近年來物流加速,各地市場商品齊全,價格與原產地的差異也比較小,因此,各地物價漲幅差異比較小。2001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8%,其中,西部地區上漲幅度最高,但也僅比東、中部地區分別高0.26、0.35個百分點,相差不大。根據各地區的預測,對各地預測值簡單平均,預計2002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東、中、西部分別為-0.7%、-0.2%和0.1%;預計2003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東、中、西部分別為0.23%、0.39%和1%。
八、消費熱點有差異,消費品市場增幅差距不大
市場消費將總體保持平穩的增長態勢,各地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差別也不大。但也應該看到,我國不同地區居民的消費正在向更多層次的方向變化。發展型消費正在發達地區興起,逐步成為相當一部分富裕家庭消費的內容。如2002年以來,我國汽車、住房等熱點消費增幅很高,這在北京、廣東等發達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目前看,在發達地區,科技教育產品和服務、計算機、住宅及汽車、旅游及文化產品、休閑產品和休閑服務等正成為其主要的消費熱點;而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城市化水平比較低的地區,傳統消費仍是主流,新的消費熱點并不明顯。因此,盡管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差別不會太大,但東部地區已開始呈現出領先趨勢。
根據各地區的預測,預計200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東、中、西部地區將分別增長11.14%、10.04%和9.33%;預計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11.11%、10.20%和10.30%,消費品市場增幅差距不大。
九、對外貿易差異較大,外商投資冷熱不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總體而言,東、中、西部對外貿易有以下不同:
1、進出口貿易總量差距大。2001年東部地區的進出口占全國的比重高達92.2%,而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的比重只有4.5%和3.3%。
2、對外貿易依存度差距明顯。2001年東中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分別為63.56%、6.98%、7.66%,差距明顯。
統計顯示,中國出口總額中一半以上是外資及合資企業貢獻的,而這些企業基本上集中于東部地區,因此,東中西三大地帶外貿差別將繼續存在。
當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世界經濟的溫和復蘇,都為中國對外貿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此同時,2003年美元貶值(微貶)的趨勢可能會延續,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也將有利于中國的外貿出口,三大地帶出口貿易都將隨之保持一定的增長。東部外貿優勢地位依然存在,西部地區隨著市場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以前本身基數較小,因此出口貿易的增幅將超過東中部地區。
近年來,我國吸引外商投資增長迅速。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達396億美元,增長了22.6%。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771家,比去年同期增長33.36%;合同外資金額683.75億美元,同比增長38.38%。截至9月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4796家,合同外資金額8136.6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347.80億美元。預計我國2003年利用外資將繼續保持增勢,但地區差別較大。由于體制、市場、基礎等有一定的優勢,沿海仍是核心區,是報酬遞增的地區,而內地則是邊緣區,報酬基本不變。沿海的競爭優勢將進一步體現出來,內地基本還處在調整階段。出于資金回報率的考慮,東部沿海地區仍將是外資的主要吸納地,但各地區增幅差距在縮小。
十、工業增長有一定差異,東部地區增幅繼續領先
2002年以來,我國工業經濟運行速度、質量和效益全面提高,總體形勢好于預期。前三季度,工業生產增速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幅同比提高1.9百分點。其中,前三季度分別增長10.9%、12.5%和13.1%,呈穩步增長態勢。產品結構調整繼續加快,投資類產品、高技術類產品和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型消費品生產保持快速增長,成為拉動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前三季度,電子通信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化工、電氣機械器材制造、冶金和紡織等6大行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2%B。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3910億元,同比增長21%,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近五分之一。
匯總各地對工業增加值的預測,三大地帶的工業增長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東部地區增幅高于中、西部2個百分點左右,西部地區在西部大開發的帶動下,其增幅開始超過中部地區。預計2002年東、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6%、11.3%和11.7%;預計2003年東、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3%、10.6%和11.5%。
各地區經濟增長率預測
東部地區 中部地區 西部地區
(不包括海南) (不包括西藏)
2002年 10.86% 9.43% 9.65%
2003年 10.71% 9.26% 9.46%
各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預測
東部地區 中部地區 西部地區
2002年 16.5% 16% 17.1%
2003年 14.7% 14.9% 16.2%
各地區居民消費價格增長率預測
東部地區 中部地區 西部地區
2002年 -0.7% -0.2% 0.1%
2003年 0.23% 0.39% 1%
各地區居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率預測
東部地區 中部地區 西部地區
2002年 11.14% 10.04% 9.33%
2003年 11.11% 10.20% 10.30%
各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長率預測
東部地區 中部地區 西部地區
2002年 13.6% 11.3% 11.7%
2003年 13.3% 10.6% 11.5%
匯總各地對工業增加值的預測,三大地帶的工業增長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東部地區增幅高于中、西部2個百分點左右,西部地區在西部大開發的帶動下,其增幅開始超過中部地區
(上海證券報 國家信息中心 上海證券報 閻娟榮 胡少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