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是
民營資本正在獲得越來越大的生長空間。
今年3月,民營企業上海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32億元買斷了滬杭高速公路上海段30年的經營權,突破了民營資本投資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禁區。
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2月,是注冊于上海市浦東新區的大型民營投資公司。公司主要從事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管理等。
另據上海市建委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上海8條高速公路和4條越江隧道已經吸引社會資金235億元,民間資本已占一半。軌道交通建設中,有520.5億元資金來自社會。民間資本已占據上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資金的一半。
今年6月5日,民間資本占85%的上海友聯聯合體在向境內投資人的招商中競標成功,同上海市水務局屬下的水務資產經營發展公司簽約,獲得總額為8.7億人民幣的上海市最大污水處理項目――竹園污水處理廠20年的特許經營權,將負責此項目的融資、建設以及20年特許經營期內的運營管理。
上海友聯聯合體是由民營上海友聯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建工和北京華金信息產業投資公司3家單位共同投資組成,其中民營上海友聯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占85%的比例。這意味著民營資本首次進入了水務市場。
據業內人士透露,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廠是通過內資BOT方式進行建設的一個試點。
位于上海浦東高東鎮的上海市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量為170萬噸,是上海1993年竣工通水的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的后繼項目,也是2002年上海市重點工程之一。擬于2003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2004年全面投入運營,建成后將是中國除香港昂船洲污水處理廠之外最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
另據專家透露,上海市在“十五”期間的環保投入將達到800-900億元,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將有更多的民營資本會有機會參與其間。
今年8月,均瑤(集團)有限公司參股東航武漢有限公司成為轟動性的新聞。東航武漢有限公司經民航總局批準,由東航、武航、均瑤集團和武漢高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注冊資本暫定為7億元,四方暫定的出資比例為東航40%,武航百分之40%,均瑤集團18%、武漢高科2%。其中,武航以經過評估后的凈資產出資,其他各方均以現金出資。東航武漢有限公司為獨立法人,成立后將逐步統一使用東航航徽、代碼及其他服務標識。
均瑤集團的前身是溫州天龍包機有限公司,是中國較早進入航空領域的民營企業,經過10多年的創業,現已發展成為一家多元化的大型集團公司,1998年躋身全國民營企業百強之列。
王均瑤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在民航業中從事包機業務已有11年,以前一直在民航外圍轉,只有這一次,才真正進入航空核心。
均瑤集團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參股航空公司,將給國內航空運輸業注入新鮮血液,同時表明,民營企業獲得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的環境,將有機會進入更多的投資領域。
上海市環保投入在“十五”期間將達到800—900億元,除了政府投人,民間資本無疑將成為生力軍。
醫療也是民營資本較為看好行業,作為全國知名的民營機構,深圳博愛集團從1995年投資的第一家醫院在深圳開業以來,6年時間,博愛在全國迅速擁有了15家所屬醫院。
在上海,民營資本近年采也逐步挺進醫療市場,除了為數不少的私人診所外,陸續出現了民營醫院,如博愛醫院、仁愛醫院、和睦家醫院,一家主治糖尿病的“瑞星醫院”也將出現在中山南路小木橋—帶。
民間制造的電視劇播出比例在上海已高達50%以上,業內人士透露,除了電視臺、電影集團下屬正規電視劇制作公司,90%或多或少都滲入了民間資本。在上海有300多家以“文化公司”、“廣告公司”為名義的民營電視劇公司已成為電視劇市場的主力軍。
民營企業昌華電梯公司獲得了建設部生產電梯的許可證,與外企、國企展開了競爭。
隨著私營企業實力的壯大,民間資本已紛紛前來敲擊制造業的大門。
還有哪些行業限制民營資本進入?
文/許琳
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取消了對民營資本進入的限制,比如汽車、航空、醫療等行業,但是我們同時也必須看到,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待遇要比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還有不少差距。
據國家計委投資研究所《民營經濟投資體制與政策環境研究》課題組最新研究顯示,民營經濟在將近30產業領域仍然存在著不同成都的進入限制,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大型制造業、金融保險、通訊、旅游、醫療等行業,表現得更為明顯,在這些行業的投資者中,極少能看見民營資本的身影。即使像上海等少數城市已經在有些行業準入方面突破了對民營資本的限制,但就全國整體而言,這些只是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意義。
此外,在參與國際競爭方面,民營企業也存在許多障礙。如進出口方面,獲得配額許可證的仍較為困難,融資難、攤派多、退稅遲。對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權以及工程勞務承包權方面也還沒有放開,使其“走出去”沒有合法的渠道,從而影響了民營企業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積極性。
另據調查,在私營經濟發展環境相對比較寬松的廣東東莞,全市80個行業中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個,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只有41個。江蘇省2000年銀行對私營個體經濟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比重僅為5.2%,浙江商業銀行同年對鄉鎮企業和私企貸款比重只有6.5%。此外,民營企業的稅費負擔率比外資企業約高5個百分點。
有關統計顯示,中國目前的民間資本存量超過10萬億元,但由于上述諸多問題的存在,巨大的民間資本並未進入投資領域。據估算,僅浙江省就有約3500億的民間資金閑置。
專家們分析,民間資本的“休眠”并不是因為缺乏投資欲望,目前民營企業投資意願不足,除了市場環境和民營企業自身條件等制約因素之外,主要有兩大體制性障礙:一是在競爭性領域面臨投資過剩的情況下,投資預期回報下降,投資激勵不足,無人愿意進一步投資,而民間資本最有投資意愿的領域,如汽車、金融、保險業等,又都有較高的進入門檻。二是有關主管部門對于融資、上市的控制直接阻礙了民營資本的擴張計劃。研究表明,占工業增加值30%的民營企業得到的貸款只占全部銀行貸款的1%。
其實,不能說國家不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比如,就在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的同一天,國家計委頒布了《關于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強調要逐步放寬投資領域的限制。除國家有特殊規定的以外,凡是鼓勵和允許外商投資進入的領域,均鼓勵和允許民間投資進入等等。許多地方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有利于民間投資的政策和措施。
但問題在于,很多政策僅僅限于原則層次,缺乏具體的操作方法,仍有相當多的部門和一些地方尚未制定出符合本地區和本部門的具體的落實措施。一個具體的例子是,《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附件早在1997年就得到國務院的批準和實施,因為國家計委有相應的國外資金利用司等單位很早就在專門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而與之相對應的,類似于《民間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卻沒有相應的部委牽頭來做。
因此,對民營資本的一視同仁,還有許多具體的工作要做。
民營企業為何難以享受公平待遇
――專訪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
本刊記者張學慶
對民營開放要落在實處
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最近提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層分支機構可獨立出來,進行民營化改造。因為只有真正獨立出來后,外資、民營資本就可進入金融行業,銀行就能活起來了。他說,要讓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造,同時國家的投融資體制和政策要進行調整,否則,我們將面臨錯失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
他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國家出臺了有關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如,鼓勵和允許外商投資進入的領域,都向民間投資開放。各有關方面也把鼓勵民間投資和中小企業發展,作為解決當前經濟發展和就業問題的重要任務。思路很好,但關鍵在于能否變成具體的制度規則確定下來,并有效地加以實施。
他進而指出,對外資開放的領域,都應對民營資本開放,現在還停留在說法上,還沒有真正做到,關鍵問題是要落實。像深圳轉讓國有股權,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對民營資本有一定歧視的,他們對外資很歡迎,內資并不怎么歡迎。在市場競爭中,大家都應該是平等的,但真正做到平等不容易,這一定會有個過程。對地方官員來說,吸引外資是他的功績。引進外資多少,是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標之一,那么干部對待內外資的做法會怎樣呢?這是顯而易見的。這個不改變,就很難做到公平對待民營資本。真正要落實平等開放的政策,是一系列制度的改變,才可能做到。
國有股轉讓是一次契機
張曙光對放開國有股權,讓外資和國內資本來參與的做法表示贊賞。他說,國有股權轉讓給予外資和內資,讓他們來參與國有大型企業改造,像深圳的5家大型國有企業,歡迎外資、內資參股,這種方式是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造很重要的方式。深圳帶頭做起來了,這是好事,深圳能做,其它地方也就能做。事實上,不僅是深圳一個地方而是很多地方都在開始嘗試做了,這樣做起來,堅冰就打破了。
張曙光教授說,當然國有股權要賣還要有人來買。從現在看,國內民間資本的力量不能小看,是完全有實力來買的。光浙江就有8600億元的民間資本,全國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再想一想,全國8萬多億元的居民儲蓄,拿出一部分來投資就很可觀。他說,如果再前進一步,向民間資本開放融資渠道,讓民間資本能夠通過融資來投資,這個問題就能解決。從長期看,通過國有股的轉讓,有助于國有資本逐步退出競爭行業,更好地承擔公共服務職能;有利于建立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提高效率。
金融業不應該設置禁區
張曙光談到了民間金融問題。他說,央行有關官員已明確表示,歡迎民營資本和外資進入中小商業銀行。這又是一件好事。像上海銀行不是已經有外資進入了嗎?事實上,現在外資能進入的都是中小商業銀行,大銀行外資不敢動,即使進入,外資也不能進入進行實際操作,起到一定作用,所以他就不會輕易進入。
張曙光認為,金融對民間資本開放是改革的趨勢,到時候逼得你非這樣做不可。四大商業銀行都考慮想上市,但上市不容易,這么多不良資產怎么辦?他說,最根本的是銀行上市解決不了持股結構的問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上市沒有任何意義。其實銀行改革,關鍵的問題不是上市問題,而是有關方面應當適當放松對銀行的管制,讓銀行能出現細分化、多層次的結構,現在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10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0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1000多家農村信用社,而且各家做的是同樣的生意。市場根本沒有細分。他認為,可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下屬機構建設成為社區銀行,機構變小了,民營企業參股也就相對容易了。而四大銀行的相對壟斷也可有所緩解,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也可相對緩解。
仇富心理不正常
張曙光說,政策對民間資本的放松管制還表現在,允許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項目,這也好事,能把民間資本搞活。實際上,有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對民間資本不是公平過度了,而是歧視太多。他舉例說,拿最近的“稅收風波”來看,對于任何人包括民營企業家、也包括官員,稅法應該是一律平等的,誰都應該納稅,不納稅是不對的,這是應該肯定的一個大前提。但把矛頭完全對準民營企業家,這就有問題了。中國從古以來,就有“劫富濟貧”的傳統思想,現在的想用“劫富濟貧”的方法來改變貧富差距的想法,實際是對財富一種不正常的心態。
我們應該認真想一想,貧和富之間,是否因為富人富,窮人就窮了呢?窮人窮,不是因為富人富,我們也不是因為富人太多了,不能通過“劫富濟貧”來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應該看到富人對社會是有貢獻的,他辦企業,吸納很多人就業,能就業有收入了,這是不是對社會的貢獻?仇富心理是不正常的。我們應希望更多的人富裕。
張曙光總結說,首先該納的稅一定要納;其次,政府要提供服務。從稅收上看,政府和納稅人的關系,是平等交易的關系,我給你納了稅,你給我提供服務,這是對等的,政府稅收不上來,也要考慮自身為納稅人提供的服務夠不夠。比如,保護產權,保護得怎么樣?稅法有無漏洞?他認為,現行個人所得稅代扣的辦法不是一個好辦法,培養不起人納稅意識。如果讓個人自行申報,他也相信,個人肯定有逃稅動機,那對偷逃稅款的懲罰就要嚴厲,抓到就要罰,罰到痛處,這樣,人們為了避免被罰,就會培養起納稅意識。
張曙光呼吁,政府要消除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政策。他說,在稅收上,也有歧視。在北京,民營企業的工資只準1000元進成本,超過這個限額,個人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企業要繳企業所得稅,這就是不平等,雙重征稅。為什么外資企業發多少,就都能進成本?實際上,這就限制民營企業的發展。
放開競爭弊多利少
我們強調金融業對經濟的控制作用,而忽視它的服務功能。他說,有些事情是管出來的,真正放開競爭,很多暗箱操作的事情就會減少。像高利貸為什么會放高利,就是由于管制造成的。他說,經營有個正常的利潤,經營風險也考慮在內了。如果你不允許我存在,轉下地下經營,就有政策風險,必須把政策風險也加到經營風險上去,必然利率就高了。至于道德風險,國有企業也有,國內外都有,為什么說道德風險很大,因為金融市場是個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當你給它加了一層管制后,信息更加不對稱,道德風險就更大,道德風險就這么來的。實際上讓他浮到水面上來,大家能看到了,各種問題才能解決。
記者問張教授,為什么中國的民營企業很難做大做強。張曙光說,現在民營企業做大的有一部分了,但做長的不多,原因比較復雜。這牽涉到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民營企業的企業制度問題,民營企業家本身成長和素質問題,還與政策環境有關。民營企業家發家起來,可能都有一些原始積累中的問題,其實,對于這些問題向前看比向后看更重要,舊帳是算不清的,老查舊賬,就沒完沒了。
簡介
張曙光,經濟學教授。1939年9月8日生,陜西長安人。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特約研究員,西北大學、陜西財經學院、江西財經學院、河南財經學院、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中山大學兼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