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股市的表現,恐怕讓眾多依靠“政策市”慣性思維操作的行家們都跌破了眼鏡。萬眾矚目的十六大,還有管理層煞費苦心地選擇在會議前夕出臺包括引入外資的QFII等政策舉措,都絲毫未能發揮刺激股市的利好作用。市場的表現可以說正好背道而馳,大盤從近1600點一路下行到擊穿1400點的心理關口,市場上到處彌漫著悲觀彷徨的氣氛。一些無法相信十六大政策市神話破滅的人,甚至還頗堂吉訶德式地把種種陰謀論觀點又翻了出來,對臆想中的敵人大加撻伐。
近期股市出現重大調整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最關鍵的一點恐怕還是在于被正式提下日程的國有資產改制,在很大程度上會改變人們對股市的預期乃至股市的游戲規則。
眾所周知,過去十余年中國股市的運作在很多地方表現出一個扭曲的證券市場制度結構:在這里,證券市場的融資或“圈錢”功能被片面強調;市場上大股東對中小股東掠奪的情況也普遍存在;在此同時,虛假信息披露、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的行為也遍地叢生。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伴隨著這些對中小投資者保護不力的現象的,是投資者仍然愿意購買股票,是中國證券市場規模的迅速發展壯大。從表面來看,這的確是一個讓人困惑的現象。因為投資者購買股并不是強迫的,而是為了追逐利益;如果不能實現利益,投資者不是傻子,他不可能在十余年的時間里面持續上當。
這里的游戲奧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落在國有資產這塊大蛋糕上。以前,國有資產在名義上最終屬于全民所有,但由國務院負責統一管理,這一點很少異議。但是,所有權不僅在法理上可以分解為管理經營權、受益權、處置權等具體權項并交由不同的人行使,而且事實上國有資產名義上的所有人和統一管理人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是實際的控制人甚至受益人。換言之,國有資產實際上控制在一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業主管、國企管理層等諸多利益主體所組成的龐大管理團體手中。這種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倒有些像是千手千眼觀音,雖然名義上每只手上握的資產都是屬于觀音的,但具體資產到底該握在哪一只手上或者要如何換手,恐怕是一個誰也說不太清的過程。因為國務院的兩只手雖然比其他諸多手們要強壯一些,但卻無法握住所有的資產;國務院的兩只眼也無法看住其他的手眼之間的各種小動作。而股市恰好在某種程序上成為觀音的諸多之間交易資產的一個渠道,雖然我們常說這不過是國有資產從一個口袋轉到另一個口袋,但事實上資產具體轉出哪個口袋、轉入哪個口袋和落到誰的控制之中,對于參與交易的當事人都具有相當實質性的經濟意義。不獨如此,資產移轉過程中的諸多損耗,其實恐怕也是中小投資者實現經濟利益的重要來源。這恐怕才能解釋為什么中小投資者愿意繼續購買股票以保持自己參與游戲的權利。
但現在看來,國家一方面已經意識到目前這種職責不清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諸多弊病,一方面也是基于隱性的國家或有債務和財政支付能力方面的,中央政府已經決心要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這一點在十六大報告中也得到了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國家是采取國有股減持好、還是直接向民營或外資企業亦或國企職工管理層售讓國有資產也好,無論哪一種方式無疑都是對目前游戲的大規模洗牌。不僅新的游戲規則即將浮出水面,而且存在以更加合算的方式參與游戲的重大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又怎么能期望投資者繼續愿意支付高昂的代價玩老一套的把戲呢?>>因此,目前證券市場改革的關鍵在于,即將出臺的國有資產改制舉措要能夠最大可能地體現公平,而不是僅僅成為少數利益團體的“最后盛筵”。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但再分配要注重公平。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涉及全民幾十年的勞動財富累積起巨額存量資產,任何涉及國有存量資產“減持”或“分配”的舉措,都應該也必須充分注重和體現公平。
要做到公平“減持”或“分配”國有存量資產,一個重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具有公信力的相對中立機構來秉公實施和監督整個“減持”或“分配”過程,否則很難避免占據有利地位的利益集團和內部人將整個過程衍變成一場“監守自盜”和掠奪弱勢集團的最后暴富機會,而這正是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重大教訓。若在具有公信力的中立機構這一條件有所欠缺的情況下,另一個較好的彌補措施就是對整個“減持”或“分配”充分實行公開原則,通過信息披露和輿論監督進行補正。也就是說,完全可以將證券法上的強制性披露機制引入國有資產管理,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要求各國有企業(不論是否是上市企業)將其國有資產“減持”和“分配”交易的情況對公眾進行披露。這一點法理上也是完全站得住的,因為全民畢竟是國有資產的最終所有人,完全有理由要求享有類似于“股東知情權”那樣的知情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