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雜志封面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肖暉
●插圖:鄺飚
張海:“入世后并購第一案”的操盤手
2002年1月15日下午,廣東健力寶集團在三水市健力寶山莊舉行了股權轉讓簽約儀式,三水市市長李貽偉正式宣布:將健力寶集團80%國有股權轉讓給浙江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這一被媒體稱為“入世后并購第一案”的轉讓中亮相的張海自此成了2002年媒體不斷追蹤的資本市場焦點人物。
看經歷,人們發現一系列相互矛盾的事件,張海的真實面目非常模糊。看身份,張海至少擔任著十來家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包括東方時代投資公司董事長;中國高科董事長(2001年11月辭職);方正科技董事;香港康達控股董事長;香港慧德基金董事局主席;浙江國投副董事長;廣東健力寶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等等,這還僅僅是張海直接出面的公司。從張海系2000年正式涉足國內資本市場至今,卷入其中的公司近50家。在資本市場上可謂是“萬千寵愛集于一身”。
有人說他是“企業屠夫”,有人稱其為“資本獵人”。他自己一直說他從來不用印制名片,一方面因為其身份隨時都可能改變,另一方面更因為其身份太多,不知道從何印起。
越是神秘,越是讓人追究起來欲罷不能。
仰融:流年不利的“國際市場融資專家”
2001年,上了中國福布斯富豪榜的仰融不僅在中國光環四射,而且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也聲名赫赫。
然而時隔一年,2002年10月23日,傳聞纏身的仰融終于東窗事發。申華控股一紙公告:公司于10月21日接到遼寧省公安廳通知,公司董事長仰融因涉嫌經濟犯罪被遼寧省檢察院批準逮捕。至于仰融到底犯了什么罪,目前尚無法得到準確結論。
但從一開始,仰融這個金融人士就是有爭議的。1992年沈陽金杯上市時,仰融擔任常務董事;到1993年年報,仰融的名字消失了,4600萬股的套現就發生在此期間,仰融獲得了5億元的收益,這正是他掘到的“第一桶金”。而后,這位上海華晨集團董事長、金杯客車董事長、在美國和香港兩地上市的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華晨控股董事長,在去年的《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并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國際市場融資專家之一。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舞出了一個復雜的“華晨系”,建立起自己的“仰融系”,被稱為“迷宮”。
46歲的仰融馬年流年不利。今年初以來,仰融開始逐步走入事業的低潮,遭遇了一連串的打擊,6月份即從媒體視野“消失”,據說活動于中國香港地區和美國之間,為華晨系產權歸屬做最后的搏擊。據透露,身在美國洛杉磯的仰融接受了境外媒體采訪,解釋資金運作真相,而最終下達的逮捕令則徹底將仰融打入深淵。
顧雛軍:善玩資本的制冷技術專家
過去熟悉顧雛軍的人并不多,但是去年年底他卻突然名聲大振。當然并非是因為他以近20億的身家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第20名,而是因為他以個人身份收購了著名的家電企業科龍公司。顧雛軍一時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顧雛軍出生于揚州的一個普通干部家庭,文革期間曾下鄉插隊三年。在天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后,他開始研究開發不含氟里昂的環保型制冷劑,并先后在英國和天津設立生產制冷劑的企業,顧把英國第三大超市連鎖企業的空調制冷劑全部換成自己的產品,該公司則把每年省下電費的10%支付給顧雛軍。2001年10月,顧雛軍通過“順德格林柯爾”收購了國內最大的空調制造商之一的“科龍電器”20.64%的股份。
但凡公眾人物,便一定是爭議頗多。早在1989年,他的顧氏循環理論就被人直斥為騙人的東西。他收購科龍的行為再度引起人們的質疑,而且這種質疑很快演變成對顧雛軍本人的攻擊,顧雛軍的身影頻頻暴露在傳媒的聚光燈下。在收購了科龍不到一年的時間中,顧雛軍的成績就已經開始顯現,從2001年虧損15個億,到今年中報實現盈利1.12億。10月28日,ST科龍公布2002年第三季度報告,1~9月實現凈利潤1.33億元。季報公布當天,ST科龍漲停。10月29日,顧雛軍特意到北京參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組針對科龍重組與發展模式的研討會。對于科龍的重組成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歷時一個月調研并寫出了長達14頁的報告。
眾人眼中,顧雛軍的身份不僅僅是制冷技術專家,他的另一項專長更引人矚目,有人稱之為“財技”,也有人稱他為“資本專家”或“玩家”。
楊斌:最具黑色幽默的商業領袖
即便是好萊塢最富有想象力的大師斯皮爾伯格,面對如此富有戲劇性的現實,都未免心生慨嘆—原歐亞農業主席楊斌,從內地財富黑馬到忽然變身為朝鮮新義州特首再到被中國警方傳訊,前后僅11天。
作為一位標志性商業領袖,楊斌充當主角的這場大戲在將要達到高潮時落下了大幕。
我們今天再來回看楊斌“神奇”的發家史—5歲成了孤兒;靠年邁的奶奶撫養成人;18歲考進海軍第二炮兵學院;25歲去荷蘭留學;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靠勤工儉學攢下的一萬多美元,兩年內做大生意,資產達到2000萬美金;1990年在荷蘭創立歐亞國際貿易有限公司;1992年底第二次創業,投資農業;1994年回國,在沈陽對現代農業大規模投資,建立荷蘭村。2001年以70億元人民幣身家被《福布斯》雜志評為中國(大陸)第二富豪……
去年7月以每股1.48港元在香港上市的歐亞農業,以生態農業以及經濟作物蘭花種植和貿易而聞名,曾獲國外投資銀行譽為“高增長、高效率”的明星民企股,在去年的民企股熱潮中受到基金和散戶追捧。然而今年10月7日,香港媒體引述了一封發自“中國證監會函香港證監會”信件的英文譯本,指出兩年前歐亞農業上市時的三年營業額高達21億元人民幣,跟國家稅務局手上不足1億元的記錄大有出入,懷疑歐亞涉嫌做假帳或逃稅。中國證監會的指控還包括歐亞農業涉嫌非法改變土地用途,約2億元資產被離奇調走,懷疑33萬元稅款被隱瞞及拖欠1400萬元稅款,以及涉嫌提供假文件及偽造驗資報告等共6項。
海外媒體估計,歐亞農業在過去4年虛增收入達20倍。市場人士驚呼,歐亞農業是“中國安然”。當人們發現中國歐亞農業與美國安然公司的審計師均來自大名鼎鼎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的時候,這一事件本身似乎又添上—層黑色幽默的意味。
劉姝威:600字粉碎一個神話
2002年初的諸多新聞人物中,一位充滿悲情神色的女學者劉姝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這位深藏科研大院,看似弱不禁風的中年女性,用一篇不足600字的短文,把曾經創造中國股市長盛不衰績優神話的藍田股份拉下了馬,這件事本身就象是另一個神話。
被稱作“中國農業第一股”、“中國農業產業化旗幟”的藍田股份是中國證券市場上一只老牌績優股,熟悉湖北、了解藍田股份的人稱:藍田厲害,惹不起,不能動。可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所的學者劉姝威,卻在不經意中闖進了藍田禁地,捅破了神秘的藍田股份泡沫。
劉姝威對藍田招股說明書以及2001年中期財務報告等公開資料進行分析后發現,從藍田的資產結構看,1997開始,其資產拼命上漲,與之相對應的是,流動資產卻逐年下降。這說明,其整個資產規模是由固定資產來帶動的,公司的產品占存貨百分比和固定資產占資產百分比異常高于同業平均水平。劉姝威覺得應該提示一下銀行。于是,她撰寫了《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小小一篇文章竟然激起了千層巨浪,不僅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研究人員嘗到了太歲頭上動土的苦果,也讓她迅速被媒體捧為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此事最終以劉姝威的勝利而告終。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藍田董事長保田等1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拘傳接受調查;2002年3月,公司實行特別處理,股票簡稱變更為“ST生態”;2002年5月,因連續3年虧損,暫停上市。
張五常:被爆炒成明星的經濟學家
2002年4月1日,西南財經大學的“愚人節”成了“張五常節”。64歲的張五常和夫人登上了“西財”的“名流講壇”。前排的學生一擁而上,企望獲得一個簽名。在幾乎留不出一點縫隙的禮堂里,后面的學生擠不上來,就同聲高喊:“張五常!張五常!張五常!”
央視《經濟半小時》主持人曲向東感嘆:“這情形我們只能在大牌娛樂明星的演唱會上才能見到,張五常太熱了,簡直就是一顆學術明星。”
上世紀80年代,借著《賣桔者言》的非凡傳播力,張五常的聲名始播于內地。而后,兩度晤見中央領導人,并向中國高層領導推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等人。張在中國內地的聲名很快超越了學術圈。
在經過了1989年后長達4年的銷聲匿跡,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經濟學消息報》開始連篇累牘地刊登張五常的文章,張的名聲又重新漸起于內地。
登峰造極的“張五常熱”最終出現在2002年。起因于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博士后夏業良在報紙上發表《對張五常熱的冷思考》一文,國內學界展開了一場關于張五常的大爭論。令批評者始料不及的是,因為爭論,主觀愿望是要給“張五常熱”降溫,而客觀效果卻是給其“增溫”。張五常的三本經濟學散文集由內地數家出版社陸續出版,再加上《經濟解釋》在眾多大學網站上的張貼,使得“張五常熱”持續升溫,令張五常成為繼吳敬璉之后又一位大出風頭的經濟學術界“紅人”。
無論誰對誰錯,吳敬璉也好,張五常也好,經濟學家成了明星似的人物,也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許是中國學術界一種新面貌的體現。
劉曉慶:引發中國查稅風暴的是非女人
任誰也想象不到,2002年中國查稅風暴竟由一位過氣電影明星所引發。
作為一個是非不斷的中國影后,息影多年的劉曉慶在2002年再一次成為新聞焦點:在一樁稅案中,她涉嫌偷稅1000萬元人民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調查的深入,這樁稅案的戲劇性超過了她曾經主演的任何一部電影,因此備受關注。
有著將近30年演藝生涯的劉曉慶,早早因為納稅問題成為人們的談資。如今再度被翻出來,被認為是中央高層強調加強對富人的稅收監管的一個標志。“如果把劉曉慶被捕的背景放大,那么實際上這就是一個信號,就是政府希望加大力度縮小貧富的差距。運用的工具就是稅收。”中央財經大學稅務系副主任劉桓教授說。
報載,“殺雞儆猴”迅速產生了效果。劉出事后沒多久,北京的3200戶外企代表處通過自查,補繳個人所得稅超過6000萬元。而各地演藝明星們紛紛納稅的消息,更如同“洗清自己”一樣出現在媒體上。
陳琳:受大眾審查的“海歸派”人物
2002年5月15日,山東多家報紙、電臺、電視臺報道了同一則新聞:哈佛博士陳琳從山東外事翻譯學院院長手中接過常務院長的聘書,成為我國第一個年薪百萬的大學校長。報道稱,陳琳博士原籍中國福建,是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惟一的一個從有“總統搖籃”之稱的哈佛大學肯尼迪管理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華人,是進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惟一華人經濟學家。消息一傳出,立即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很多人對山東外事翻譯學院的驚人之舉表示嘆服。
然而沒過多久,形勢突然發生逆轉—有人對陳的身份提出懷疑。全國眾多媒體推波助瀾,興風作浪,話題也由年薪轉至“海歸派”學者身份的真偽。此風波中陳琳似有故弄玄虛之嫌,偏偏配合了媒體在炒作上的欲罷不能,使新聞一再推向高潮,甚至引出了“誰來審查‘海歸派'學者的資歷”的嚴肅“課題”。鬧劇最終以記者查驗出陳琳自述簡歷中的真真假假而告終。風波中,山東外事翻譯學院、陳琳和大眾媒體各得其所,可謂之實現三贏,也出盡風頭。
很難說此風波究竟有沒有給“海歸派”學者帶來什么麻煩,但值得一提的是,借質疑陳琳哈佛博士學位的真假的新聞鋒芒,國內媒體后來又挑起了假MBA話題,目標直指各類合作辦學的教育機構。一時間調查四起,MBA教育風聲鶴唳—按說,這都與陳琳事件有一定關系。
李經緯:走向一個時代終結的懸念
有張海未必就一定有李經緯,雖然張海2002年的風頭在一定程度上是拿了李的破敗來襯托的—李經緯成為2002年的經濟焦點實際更在于他是李經緯。李經緯一手創立健力寶,以中國民族品牌企業的典范而風云18年。按中國現今的思維邏輯,他早該出事了。換一句話說,也正因為他出事比人們預料的晚,才成全了張海。
2002年10月13日,已經退出管理層的健力寶元老李經緯終于以問題人物進入公眾視線—他因“涉嫌貪污”被罷免人大代表資格,而“貪污”的內容是“大量轉移了健力寶的國有資產”。10月16日,國內主要媒體都刊載了李經緯麾下數名老臣相繼被“雙規”的消息。
李經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特例,有太多因素共同起作用造就了這個特例。正因為這種特例,李經緯的出事也成了媒體的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尷尬話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李的問題會大到什么程度?還會牽扯出什么別的問題出來?或許有許多人在等這個結果,當然也更有很多人希望沒有什么結果。李經緯畢竟不是劉曉慶,雖然事態的發展對他們倆來說都還未知,但不同的是,李經緯無論如何都將會是一個懸念,而劉曉慶則充其量還只能是一個茶余飯后的話題。
朱小華:被查處的最高級金融官員
2002年10月10日,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中國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原董事長朱小華以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由于其在1996年赴香港擔任光大一把手之前,曾擔任過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因而被認為是建國以來被查處的最高級金融官員。
朱小華作為焦點人物的特殊,顯然與他的絕對官職和絕對罪過并沒有太大的聯系。朱小華特殊的理由在于人們向來對中國金融黑幕諱莫如深,朱終于為人們提供了可以涉及這個黑幕的話題。業內人士指出,朱案只是中國金融業近年來眾多曲折事端中的一個典型,除了位高權重的朱小華和王雪冰;在各級銀行分行長、支行長以及金融機構總經理中,過失或犯罪落馬者可謂不計其數。中國政府今年初在金融界中進行大規模“換血”工作,表面上是為了迎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作的安排,但同時也是整頓金融界腐敗現象的先兆。朱小華被判刑,對金融界來說有“殺一儆百”的作用。
至于人們道聽途說的其他敏感內幕,如果也將之列為理由之一,則朱小華就顯得更焦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