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公布的數字,中國國有銀行的壞賬與GDP比差不多在26%至27%。如果加上從銀行轉到資產管理公司的1400億元資產(扣除出售部分,還剩1300億元),壞賬總額大概占GDP的40%。可以說,在銀行的壞賬方面,中國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們常常稱日本是深受銀行壞賬困擾的國家,但日本經濟學家爭論的是銀行壞賬比例究竟是6%還是10%或11%。
另一方面,單就名義上的政府債務而言,中國的政府債務可以說是屬于世界上最低的之 一。實施了四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每年發行1500億特殊國債,到現在為止,中國的政府國債占GDP的比重不過16%左右(三月份人大公布的數字)。這在世界上幾乎是最低的,在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
如果將銀行壞賬和國債加到一起來分析,相對來講,中國的國家債務比重并不太高,即使加上外債也是如此。通過亞洲金融危機可以看到,外債過高(韓國短期外債占GDP的比率當初將近40%、泰國近30%)是導致一國金融危機的主要緣由。中國的外債占中國GDP的比重是15%,其中還多是政府間長期債務,短期商業外債只占到GDP的1%(而當時東南亞各國的外債多是短期商業外債)。
銀行壞賬、政府債務以及外債,都屬于國家債務,最終需要全社會來償還。這三者累計起來,占中國GDP的60%至70%。如果不算長期外債,則只有57%至58%。這樣的比例,應該說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
正因為這個原因,中國雖然有很高的銀行壞賬,但是卻沒有那么大的金融風險,仍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
至于外在金融風險(對外支付危機)方面,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中國甚至是過度保險的。中國出口順差每年超過200億美元,經常賬戶保持盈余,資本賬戶上外國直接投資不斷增長,并且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已經達到2300多億美元(今年有可能達到2600億美元)。從經濟學角度上講,一個發展中國家是缺資金的國家,擁有如此數量的外匯儲備并不合理,更多的是起到金融保險的作用。
現在,中國非國有企業創造全國將近70%的GDP,卻只能獲得大概不到30%的貸款。而國有企業目前創造全國30%的產值,卻獲得70%的金融資源。兩者之間存在的差額是什么?粗略地說,正是那40%的壞賬。這種不合理的資源分配體制,導致金融資源分配出現扭曲和無效率。此外,資本市場從一開始就是為國有控股企業融資,而很少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金融改革的出路在哪?如果一方面能嚴格控制國有銀行壞賬的增長,一方面繼續保持經濟增長,并為金融資產尋找新的增長點,加快銀行體制的改革,要消滅當前的壞賬其實并不是很困難。如果我們能夠使銀行壞賬不再增長,也就是絕對額保持目前的水平不變,而GDP每年增長8%,七年后壞賬占GDP比重就會下降一半,十年下降70%。這也提醒我們,不要在不良資產的存量上做文章,比如債轉股;而應該在金融資產的增量上做好文章,在流量上解決問題,這才是金融改革的出路所在。
(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