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浙江省寧波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了解到,寧波目前已基本完成對全市國有企業的全面改革。30萬國有企業職工與原單位解除了以往的“終身制”關系走向市場,原來由企業負擔的各種保障轉由社會承擔。
寧波市共有國企3992家,職工29.7萬人。這次國有企業用人制度的改變,是一個涉及將近30萬人身份的改變。按照年齡的不同,寧波主要采取三種方式改變原國企職工的身份。 距離退休年齡10年以上的職工,領取經濟補償金后與原單位脫離關系,重新擇業。距離退休年齡5到10年的職工,既可以放棄經濟補償金而選擇進入社保系統,也可以領取經濟補償金而重新就業。離退休年齡5年內的職工,馬上進入社會保障系統,按月領取退休金。寧波市委書記王興國告訴記者:“因為現在許多生產要素已經市場化了,唯獨這個勞動力市場還沒有真正地實現市場化,要做到(企業人員)能進能出,必須進行改革。”
寧波印染廠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國有企業,也是最早同時進行產權與用工制度改革的企業之一。1999年年底,全廠1347名職工,上到廠長下到一線擋車工,全部與原企業解除了關系。其中的一部分職工集資580萬元,購買了原企業60%的國有資產,組成新的股份有限公司并與原來的560名職工簽定了勞動合同,其余的人員通過不同的方式分別走向了社會。在廠里銷售科干了10多年的職工王懿明,用企業給予的一次性經濟補償5萬多元作為啟動資金,辦起了貿易公司,專做布料生意,成為原來企業的老客戶。寧波眾鑫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錢國均告訴記者:“(他的身份)很特殊,原來是我們工廠的職工,后來下崗了,他自己做(生意),自己做得不錯,現在我們的關系是客戶,是我們的客戶。”
今年47歲的樂勝定下崗后直接進入社保系統,現在每月能領到400元退休金,有穩定的生活來源。樂勝定告訴記者:“如果到48歲工資還可以增加,可能有500多元看病和企業職工一樣是醫療統籌,11月1日起開始享受統籌。”
在幾年的時間里,30萬寧波國有企業職工通過重新擇業、進入社保系統、或與原單位簽定新的勞動合同等不同的形式,改變自己原有的身份,變成了“社會人”。
新聞分析:社會保障為用工制度改革護航
寧波30萬國企職工與單位脫離關系后,其中有14多萬人選擇了重新就業。他們之所以能這樣做,重要原因之一是寧波有一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寧波為走向社會的原國企職工設立了3條保障線。分別是包括養老保險與失業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險;以企業為基礎的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完全由地方財政支持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時還有詳細的規定,使職工在與原企業脫離勞動關系后,社會保險可以得到銜接,不會斷線。
在寧波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的工作大廳,記者碰到一位前來辦理醫療保險退保手續的市民。他告訴記者,找到新的單位后自己不用交了,醫療(保險)費和養老(保險)費都由新的單位交了。
從企業分流出來的大齡職工,是再就業的困難群體,政府讓他們提前進入社會保障系統領取退休金,而費用由企業、財政、勞動部門各承擔1/3,稱之為“三家抬”,這在全國還是第一次。
而對于患病職工、傷殘職工等,寧波市還給予特別照顧。寧波市委書記王興國告訴記者:“還要在水費、電費、公共汽車、煤氣、上學等8個方面給他們減半收費。把養老保障、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失業保障、最低生活保障都建立起來,做到先開渠道后放水,這樣就非常穩妥。”
包括“三家抬”在內,寧波市本級財政對社會保障性補助支出,在2001年為2.6億多元,占到了當年經常性財政支出的12.1%。如此有力的支持是以當地充足的財政收入為基礎的。2000年和2001年,寧波市財政已連續兩年實現35%的增長。堅實的財政支持,也給企業的改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改制前已連續兩年陷于破產境地的寧波印染廠,1999年底改制后,可以直接控制生產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勞動力成本,原來1300多人干的事,現在只要500多人,而且2000年就實現贏利1300萬,股東分紅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