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因素支撐中國高增長
楊青 程鐵良
在全球經濟疲軟的今天,中國經濟是否還能保持高速增長的強勢呢?1978年到2001年期間,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9.3%,人均GDP年增長率為8.1%。從今后經濟增長的趨勢看,中國GDP增長率仍然屬于高增長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人均GDP年增長率高于3%被視為高增長國家。
對此,清華大學國研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有四大因素支撐中國保持持續高增長。其一,較高的國內儲蓄率和外商直接投資增速,使中國保持高國內投資率。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1996年到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11.0%。今后10年,中國國內投資率仍在40%左右,有形投資增長率在10%以上。其二,相對較高的人力資本增長率。1990年到2000年期間,人力資本(指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增長率在2.6%。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年提高到2010年的8年到9年,2020年將達到10年到11年。第三,非農業勞動力的增長拉動經濟增長。第四,城鎮化加速有利于支持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
-十年間中國GDP翻了三倍
世界貿易組織最新公布的數字表明,年均超過7%的經濟增長率使中國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以實際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目前中國的經濟規模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如果將歐盟國家看做一個單一的經濟體,那么中國(以美元計算,以下同)的貿易額位居全球第四。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1990年到2000年間翻了三倍,同期貿易額猛增四倍。以實際購買力評價計算,如果中國依然保持目前的增長趨勢,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系。
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上一些經濟學家也提出:“中國發展太快會沖擊其它地區,而世界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顯然準備不足”。對此,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認為,中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將對全球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GDP貢獻率僅次于美國
胡鞍鋼表示,中國用20年的時間實現GDP再翻兩番,全面建立小康社會,不僅實現了中國全民的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也將提前實現國際社會(聯合國、世界銀行、經合組織)提出的全球社會發展目標,為人類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980年到2000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GDP(PPP)增長的貢獻率為14%,僅次于美國(20.7%),排名第二,而位列第三的日本,其貢獻率只有中國的一半,僅為7%。中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目前已躋身世界前三甲,不久將取代日本成為亞軍。1980至2000年間,中國貿易和服務增長對世界貿易和服務增長的貢獻率為4.7%,美國和日本的貢獻率分別為14.4%和6.9%。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對世界減少貧困具有重要意義。東亞地區(主要是中國)是世界上減少貧困人口規模最大、也最為迅速的地區。東亞地區約有18億人口,占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的1/3,貧困人口(指每天生活支出小于1美元)減少了1.74億人,其中中國減少了1.47億人,占該地區減少貧困人口總數的84.5%。在1990年到1998年期間,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減少了7750萬人,而中國減少了14720萬人,貢獻率為190%。在過去20年里,中國的絕對貧困人數從2.5億降至3400萬,對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貢獻。
-名詞解釋
全面小康社會
全面小康社會至少有四個重要指標:首先是人均收入指標,根據世界銀行劃分的四類收入組:一是低收入組,2000年人均GDP國際美元值為1980美元;二是下中等收入組,人均GDP國際美元值為4600美元;三是上中等收入組,人均GDP國際美元值為9210美元;四是高收入組,人均GDP國際美元值為27770美元。其次是恩格爾系數,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絕對貧困;在50-59%之間為溫飽階段;40-49%之間為小康;30-39%之間為富裕,20-29%之間為最富裕。因此,通過恩格爾系數可發現,2001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降至47.7%,開始跨入小康階段;而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降至37.9 %,開始跨入富裕階段。再有是人類發展指標;最后是貧困人口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