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陷入急速的結構性通貨緊縮”,“雖然東盟各國與中國存在激烈的出口競爭,但是幾乎沒有跡象顯示東盟各國的相對競爭力有所減損。東盟的貿易損失反映的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國內的經濟萎縮。”
昨日下午,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發布了關于中國通貨緊縮情況分析以及中國對東盟與日本經濟影響的報告,報告表示中國并沒有出現價格全面下跌,其影響僅限于低端 的工業領域,并稱中國經濟的增長并未對日本和東盟經濟造成沖擊。
中國能夠擺脫通貨緊縮
高盛報告具體分析了中國近幾年出現通貨緊縮的數據和原因。報告說,衡量通貨緊縮的主要數據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隱含的GDP下降指標,前者直接顯示市場上形成的最終價格,后者從生產價值的數據中獲得價格變化的信息。在中國,這兩個指標都顯示通貨緊縮的下降。從1997年開始中國的物價普遍回落。
高盛說,如果中國的通貨緊縮主要是貨幣問題,那么,通過擴大貸款來刺激有效需求應該不僅能夠促進通貨復脹,而且能夠推動經濟的實際增長。同時,國內較高的通貨膨脹也可以減輕對出口價格和人民幣匯率的壓力。
高盛提出解決通貨緊縮的建議,并不是國際上通行的下調利率的辦法,因為簡單地下調利率,而不能解決銀行系統的問題以及貸款相對停滯不前的問題,解決通貨緊縮的問題就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
報告建議,應該充實銀行資本金并且放開利率,把不良貸款從金融體系中轉移,并且向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因為高盛預測,民營企業在中國的全部銀行信貸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大約在10%至12%之間。
“中國出口通縮論”是一種誤解
“當中國經濟出現繁榮的時候,日本陷入了通貨緊縮的10年低谷;很明顯,亞洲‘小虎’的制造業已經整體轉移到了中國;而曾經被稱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繼承者的東盟現在仍然在努力搶回在1997年失去的市場份額。”高盛這樣橫向比較中國經濟與日本、東盟在同一時期的經濟增長。
高盛解釋,亞洲其他國家經濟增長緩慢與中國持續的經濟增長沒有多大關系。中國的經濟增長真正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沒有受到衰退的影響。
其原因主要是:
一、中國由于實行的是相對封閉的資本賬戶,因而沒有受到1997年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
二、2001年全球貿易衰退集中在投資貨物,尤其是IT設備領域,而中國的經濟重心相對集中在輕工業產品領域。
三、在這兩個階段,大多數亞洲國家如日本和亞洲七國的貨幣兌美元的比價明顯貶值,而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卻保持了穩定,即使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在量上保持不變,日本及東盟國內的貨幣定價的商品貿易值卻仍呈現下降趨勢。
中國吸引外資并未影響其他亞洲國家
另外,高盛在報告中還特別談到了其他亞洲國家的一種隱憂,即“外國直接投資不斷地流向中國是以亞洲其他地區為代價的”,如從1993年以來中國每年吸引外來直接投資達400多億美元。
但是高盛卻認為外國直接投資流向中國只是增加了投資總額,而并沒有搶走亞洲其他地區的份額。盡管20世紀90年代初流向中國的投資增長顯著,但是,流向除日本外的亞洲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在不斷地增長,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1.5%增長至1997年的2.5%。
另外,亞洲其他國家的實際損失并不在于外國直接投資,而在于短期投資和資金流失。
外國直接投資實際上是亞洲國家外部收支平衡中最穩定的成分,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及東盟1996年的投資凈流入量大約是400億美元,但此后就遭遇連續5年的凈流出。比較而言,外國直接投資的情況實際上并沒有發生變化。
文/本報記者 范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