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日電題:中國積極財政政策近期不宜淡出
中新社記者 趙建華
積極財政政策在中國已實行了五個春秋。在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仍能保持百分之七以上的經濟增速,積極財政政策的功勞舉世公認。但近來不少專家認為,在長 期執行積極財政政策后,現應考慮使其淡出。
一直關注中國宏觀經濟的青年經濟專家董志勇則認為,積極財政政策應保持一定時間的連續性,直到經濟形成自身良性循環發展的動力,直到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出現比較明顯的好轉勢頭。
董認為,即使在經濟發展相對平穩的發達市場國家,擴張性經濟政策持續三年左右也應屬正常范圍。鑒于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復雜情況,再有幾年的時間持續執行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或許也應是必要的。要防止經濟在啟動之初就停下來,結果可能是前功盡棄,甚至還需要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啟動過程,造成經濟成本的增大和經濟復蘇期的拉長。
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擺脫經濟衰退、刺激需求擴張使用的不當斷續,會使經濟發展的磨損更大,政策使用的成本耗費更大。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受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擾。全社會商品零售價格和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不斷下降;民間投資需求不振;諸如此類的矛盾仍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不容忽視的因素。
在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國內有效需求的擴大與發展,對其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中國采取了一系列以積極財政政策為核心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擴大政府投資,努力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在促進經濟景氣回升、保持經濟高速增長上,中國對積極財政政策的運用是成功的。
買方市場出現后,中國國內的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企業也已開始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根據市場供求的變化進行著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重組,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已明顯加快。
但董志勇認為,使其能夠聚集成自發推動市場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轉換升級的動力,可能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鑒于此,中國積極財政政策也應適應這一發展進程的需要,保持一定時間的政策連續性。
積極財政政策要趨于穩健,在發行國債籌集資金用于拉動投資需求的同時,要注意使投資能通過更短的傳導鏈條最大可能地增加就業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進而拉動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
此外,董還建議應盡快加大力度啟動民間投資,擴大民間消費支出,取消民間投資競爭性的各種限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盡快地促進企業投資和企業生產經營活躍起來,激活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