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小康”的通行證
———從十六大報告看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博士咖啡 趙曉(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博士)
研讀十六大報告,靜思中國經濟之未來,讓人想到:今后總的工作就是要在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中國小康社會與未來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之間構筑起一座“康橋”,“康橋”的前景無疑是美好的———
完善“小康”
江澤民在報告第三部分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報告指出,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對此,可以結合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的話來作一解釋。所謂低水平,是說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
所謂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還處于生存性消費的滿足,而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還不健全,環境質量還有待提高。比如,中國人的恩格爾系數中用于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而用于文化消費和發展的比重仍然偏低,另外,中國人在貨幣收入提高的同時已備感環境破壞之苦(如北京的沙塵暴),并熱切渴望政治生活參與質量的提高。
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不小。比如在地區差距方面,據國家統計局許憲春司長透露,2001年排名第一的廣東省的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西藏只有139億元;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國家統計局邱曉華副局長指出考慮農民收入中的實物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隱性部分,則城鄉收入差距不是3∶1,而是5∶1乃至6∶1。
未來更向何方?十六大藍圖的遠景目標非常清楚,中國要建設一個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并以此完成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具體說來,所謂更高水平,就是用大體20年的時間,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超過3000美元,相當于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未來20年,中國經濟將保持7.18%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按2000年價格計算)將超過35萬億元。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所謂更全面,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接受良好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人與自然更加和諧。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足、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所謂發展比較均衡,就是使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城鎮人口比重超過50%,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廣大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中國未來兩大趨勢
未來的藍圖有無可能實現?需要結合中國經濟變動的主要趨勢進行判斷。主導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最主要的趨勢將是:工業化和城市化。
———工業化:算起來,新中國從建國初就一直致力于工業化,并且早在改革開放初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但是,中國工業化卻走過了曲折的歷程,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歷史階段。一是計劃經濟下以軍事工業和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階段。二是改革開放20多年民生工業的補課階段。同時,生產體制由計劃轉向市場,生產主體由政府轉為企業。但是,這一時期的工業化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譬如,還不是完全開放條件下的工業化,因此并沒有完全充分地發揮比較優勢,此外,工業發展忽視了環境保護與科技進步,在農村工業發展中過分地強調農民“離土不離鄉”,導致了城市化的滯后等等。三是中國加入WTO后開放時代的再工業化階段。
如今的中國,儼然是一個大工廠。所謂“世界工廠”的說法亦不絕于耳。但中國工業發展仍較落后。譬如,僅從“個頭”上看,中國的制造業約占全球份額的7%,而日本高達16%,美國為27%。要論“世界工廠”,美國和日本或夠資格,中國則是遠遠不夠的。中國要趕上日本目前在全球的份額,約需20年的時間;要趕上美國在全球的份額,更是需要40年的時間。這漫長的趕超其實從另一角度看則是中國工業發展的長遠空間,外資和內資的蜂擁而入將帶來黃金般的增長機會!
———城市化:“所謂城市化,是隨著工業化而發生的經濟和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轉移,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逐漸強化的歷史過程。”(王章輝、黃柯可《歐美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第6頁)
過去,由于中國特有的戶籍管理制度等障礙,中國城市化長期欠賬。1998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30.4%,相比之下,1997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即已達到46%,其中低收入國家為28%,與中國發展水平相近國家為48.7%。“九五”期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目前的34%,但仍然滯后許多。
未來幾年,城市化將迅速改變中國經濟與人口版圖。第一,中國城市化動力巨大(包括城鄉收入差距導致的推力以及工業化導致的拉力)。二是城市化障礙(戶籍制度的松動、土地市場的發育)趨于消除,而硬件條件(交通條件的改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日益改善。三是現代意義上的工商城市正大步邁入中國經濟舞臺的中心,并成為新的亮麗的經濟競爭主體。因此,可以預料,高瞻遠矚、定位正確、競爭力強的城市將迅速崛起,而定位不好、競爭力差的城市就會變得落后乃至衰落。
據初步預計,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將有1.5億農民進城;中國城市人口每年將以2000萬-4000萬增長;201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從目前的34%上升到50%,此后還將繼續上升。
因此,中國未來只要把握好工業化與城市化兩大趨勢,就能夠確保持續繁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康橋”路徑
目標已經明確,可能性也具備,最后的問題便是:如何保證“康橋”的暢通?
對此,報告中有一句話,給人以深刻印象,那就是對創新的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小康社會從藍圖而為現實,未來繁榮趨勢的充分發揮,須以創新為線索,尤其是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經濟繁榮。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必須抓好關系全局的八個方面的任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其中,筆者對以下內容感受尤深: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對工業化趨勢的直接呼應。除了邁入全球化時代所帶來的完全開放的特征外,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就是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中國是一個后發展的國家,可以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先發展,后治理”,而中國要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另外,發達國家工業化因注重機械化和自動化而導致失業問題,中國要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處理好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曾培炎答記者問)。
———從制度完善的高度理順市場經濟主體關系。報告中極為搶眼的提法,一是強調了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意味著國有企業改革將由一個一個地“對付”的辦法轉向整體性改革和資產運營;二是第一次提出了“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就深刻闡明了各種經濟成分間的內在聯系性、一致性以及平等性。三是強調了政府與市場兩種資源配置的手段在未來的作用和關系。借用西諺來說就是“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各自發揮其作用。
———強調了分配的激勵。尤其是強調了“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原則”。
———強調通過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來發展經濟,并明確提出“以開放改革促發展”。
對就業強調備至。報告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