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杉
上周,著名經濟學家熊性美在他的執教50周年慶典上說,入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巨大,但在短短的一年內就對整個福利狀況作出判斷還為時尚早,中國的學者應深入研究入世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影響。
熊先生的話是冷靜和負責任的。不過,對于媒體來說,入世一周年則又是一盤熱炒的時令菜。盤點的報道開始見諸報端。解放日報的一篇報道說,入世近一年,上海人生活越來越“W TO化”。這篇報道強調了政府行為方式的變化。報道說,從今年8月1日起,外商來滬投資興辦企業的項目審批時間從5周內縮短到3周內。到目前為止,全市已取消、不再審批和調整801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18項行政收費,降低7項行政收費。凡涉及公共資源配置的審批事項要改為公開招投標,尤其是有關經營性土地出讓拍賣、建設工程項目招投標、政府采購和國有企業產權交易等事項,必須通過市場機制來運作。
從上海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變化之大。
同樣,立法的變化也是顯著的。入世這一年,也是本屆人大的最后一個工作年度,所以立法的速度也在加快。最近通過的引起廣泛關注的《保險法》修正案,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適應了W TO的規則。
也許,最能反映變化的就是外資的大量流入。按照官方的說法,其中國企產權的對外轉讓標志著國有企業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新一輪外資大潮中,金融業的開放最為引人注目。在證券領域,繼允許組建合資基金公司后,QFII的引入又將改變A股市場的格局。在銀行領域,11月7日,新加坡大華銀行正式開業,這是3年來在北京設立的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東亞銀行、法國里昂信貸銀行、荷蘭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五六家銀行正在等待人民銀行審批或正在分行成立前的緊張籌備中。外資銀行排隊進京成為近來一大盛景。在風險投資領域,外資進入的新法規很可能在兩周內出臺。據外經貿部官員說,即將出臺的新法規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調低外資VC企業在中國的稅率,從目前的33%,調低到15%甚至更低的水平。
而在保險領域,外資的進入則是驚人的。據保監會官員透露,中國入世后,已有7家外資公司獲得營業執照,其中大多是世界級的公司。同時中國保險業的兩艘航母,中國人保和中國人壽也都將在近期引入外資股份。
中國入世一年的表現顯得中規中矩,在某些方面還有“積極”的表現。美國商會的評價是“總體不錯”,并對中國全方位履行承諾表示樂觀。
顯然,外資對中國是滿意的。不過,國人似乎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記得媒體在評價中國入世的意義時說,入世可以通過外部力量推動內部改革,在對外開放同時對內開放。也許內部改革有一定成效,如上海市政府的變化可見一斑。但國人寄予厚望的對內開放則扭扭捏捏。最為典型的就是金融業的對內開放。有關民間金融的學術討論和媒體呼吁由來已久,民間資本的熱盼也是望眼欲穿,但民營銀行的方案至今仍停留在學者的紙面上。而與外資保險大批進入相比,一年來,沒有一家新的國內保險公司獲得籌備許可。四家“殼公司”只有天津的恒安找到了英國的標準人壽作為合資伙伴,而其他三家依然“在黑暗中摸索”。
我想最可憐的當屬余下的“殼公司”。盡管此前三家公司受到寬限,只要有外資參股即可開業。但這個前提依然是個緊箍咒,再松,也得套到頭上。由于捆住了自己,這三家公司在與外資的談判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外資利用三家公司急于開業的心理,在股權價格、管理權等方面要價提高。因為物以稀為貴,我是外資我怕誰。
有業內人士說,管理層認為外資進入可以規范公司行為。這句話的另類解釋就是中國自己的保險公司不行。其實行與不行不是官員說了算,市場是最后的裁決者。如果擔心內資公司經營不規范,那就要管理者用心監管。如果說監管者無力監管內資公司,那么他又有何能力看住更為老辣的大鼻子。經濟學有理性人的假設。在這個前提下,每一個行為者都要實現效用的最大化,大鼻子洋人更精于此道。管理如是,做假賬亦如是。
給內資松綁,給內資減負,于國于民都有利,這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所在。
在中共十六大舉行的第一場記者招待會上,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和經貿委主任李榮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國內的私營企業在市場準入、土地、稅收、金融、外貿進出口方面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凡是對外開放的,我們都對私有經濟開放”。
二位主任代表的是中央的聲音,我期望他們的講話能在金融產業兌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