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寶康孫超11月12日北京報道 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于格林威治時間12日14:30,北京時間22:30發布2002—200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的微觀經濟競爭力在80個國家中排名為38。按照可比的計算公式,中國的該項排名從2001年的在75個國家中排第43位上升了5位。
報告同時顯示,美國經濟在整個世界經濟中最具有競爭力。去年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 --芬蘭被美國取代,位居第二。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按照經濟增長競爭力排名的位次有較大提升,分別從2001年的第39位和第57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33位和第46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反映公司績效和商業環境的微觀經濟競爭力指標排名中,中國從2001年的第43位上升到38位,直逼在微觀經濟競爭力方面一直領先于中國的印度(其2001年和2002年的排名分別為第36、第37)。
向本報獨家提供分析的國務院體改辦研究所中國國際競爭力研究小組稱,這是自中國于1995年首次正式參加國際競爭力排位以來的最好名次(在當年參與測評的45個國家中排位為34)。
據悉,2002年參與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評價的國家和地區達到了破紀錄的80個(包括所有的OECD國家),這些經濟體的GDP總和超過全球經濟總量的99%。
國務院體改辦研究所副所長高世楫博士認為,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對不同經濟體的經濟績效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反映到WEF的《2002-2003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2-2003,GCR)》的排名上。美國超過了2001年排名第一的芬蘭,在經濟增長競爭力和微觀經濟競爭力兩項指標的排名中均獲第一。日本經濟仍然處于低迷之中,但由于企業的創新活動比較活躍,其增長競爭力排名從2001年的21位上升到2002年的13位。而受國內恐怖活動、經濟危機等負面因素影響,菲律賓、阿根廷競爭力排名分別下降了近10位。
長期從事競爭力研究的高世楫博士分析認為:“決定經濟增長競爭力的指標包括技術水平、制度環境和宏觀經濟環境。中國經濟增長競爭力排名的提前,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制度環境有所改善(從2001年的第49上升到38)。”
報告顯示,由于受政府財政赤字增大的影響,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指標從排名第6下降到第8。而反映技術水平的單項指標排名,從第53位下降到第63位。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人均專利數量、人均的信息技術投資、公司購買技術專利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有較大的差距。中國在制度環境和宏觀經濟政策方面都大大優于印度和巴西這另外兩個發展中大國,同時比另外一個轉型中大國俄羅斯要好得多。而在技術水平這項指標上落后于印度和巴西。制度環境指標是根據抽樣調查中企業家對我國法律環境和腐敗現象的主觀判斷所計算得出的。”高世楫分析說。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認為,今年的排名顯示出中國和印度競爭地位的顯著加強,印度得益于科技和經濟環境的原因,而中國則是由于公共機構改革。
中國的微觀經濟競爭力排名之所以得以提升,高世楫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商業運作環境的排名從2001年的46上升到38,這表明中國政府在大力改進國內的商業運行環境方面收到效果,要素條件供給中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人力資源水平得到改善。不過報告同時顯示,中國經濟的微觀競爭力落后于經濟增長競爭力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這說明相對于中國現實的制度基礎和宏觀經濟環境而言,中國經濟的微觀競爭力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同時,在現有微觀競爭力的基礎上,中國潛在的人均GDP水平應該高于現實的水平。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稱,美國的成就主要取決于它長久以來科技因素和經濟環境對企業家們產生的積極影響。
新排名中其他的引人注目的方面還有:盡管受整體經濟環境衰退的影響,但是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日本的地位上升了。
據介紹,2002年的競爭力指標中以微觀經濟競爭力指標(Mi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代替了2001年的當前競爭力指標(Current Competitiveness),但指標的構成上沒有根本性變化。它是一個經濟體的微觀競爭力的綜合測度,它反映對決定當前生產力水平的經濟和制度環境的評價。決定微觀經濟競爭力指標的因素包括公司運行績效與戰略和商業運行環境的質量,后者包括要素投入的質量、基礎設施的效率、制度的有效性、政府的政策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