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任敏發自北京
●1700多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實現再就業,國有企業從業人員從7500萬人減少到5000萬人
●2001年,中國從業人員規模從6.5億人擴大到7.3億人,增加8300萬人
●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01億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已達1963萬人。2001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達到1.42億人。目前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8300多萬人
●2001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達到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年均增長8.1%
●截至2002年6月底,全國已建基層工會組織165.8萬個,會員達到1.3億人,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高水平
11月11日下午3時,十六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招待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左己、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張俊九分別介紹了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與再就業工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張左己介紹說,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領域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
從再就業工作看,1998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2600多萬人,其中1700多萬人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實現再就業,國有企業從業人員從7500萬人減少到5000萬人,過去在計劃經濟情況下多年積累的國有企業富余人員問題得到明顯緩解。
從就業規模看,1990年至2001年,中國從業人員規模從6.5億人擴大到7.3億人,增加8300萬人。從就業結構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從1990年的18.5%提高到2001年的27.7%,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由60%下降到50%。1990年至2001年,城鎮個體私營經濟組織的就業人員總量增加了近3000萬人,相當于同期城鎮新增就業的40%以上。
從就業機制看,隨著各項改革的推進,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初步形成,就業形式日趨靈活多樣,新的就業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得到較好落實,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確立。90%以上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先后進入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進中心的下崗職工基本都能按時領到生活費,并由中心代繳社會保險費。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并補發1997年以前歷史拖欠215億元。
1998年以來,建立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制度。目前,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01億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已達1963萬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明顯加快,2001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達到1.42億人,是1990年的2倍多。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全面啟動,目前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8300多萬人。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取得初步成效,為在全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累了經驗。
中國職工工資收入不斷提高,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2001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達到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年均增長8.1%,是建國以來城鎮職工工資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
經過兩次縮短法定工作時間和調整法定節假日,職工每年的累計休息時間由原來的59天增加到114天,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對維護勞動者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俊九介紹說,截至2002年6月底,全國已建基層工會組織165.8萬個,會員達到1.3億人,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高水平。
中國還加強源頭參與和調整勞動關系機制的建設。在宏觀層次,國家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制度已經建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會議制度,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工會與政府的聯席(聯系)會議制度。
工會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做好“兩個確保”工作,把符合條件的特困職工全部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努力做到“應保盡保”;積極參與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深入實施送溫暖工程,進一步推動其經常化、制度化、社會化。
5年來,各級工會累計籌集送溫暖慰問款104億元,走訪慰問了近50萬戶次困難企業和2560萬戶次困難職工家庭;積極促進再就業工作,在向黨和政府提出政策建議的同時,累計介紹下崗失業人員近300萬人次實現再就業,累計培訓下崗失業人員達到319萬人次,通過興辦解困貿易市場和生產自救基地等,共吸納65萬人就業。
《國際金融報》(2002年11月12日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