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之強足以影響國際澳毛交易的江蘇陽光集團,近日斥資億元“圈地”萬畝,用以建設一個集高科技示范、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生態農林園區。
無獨有偶,與陽光集團同在江陰市,規模、效益居全國特鋼行業雙第一的興澄鋼鐵集團,已與上海光明奶業集團簽約合辦萬頭奶牛場,牛奶全部由光明集團收購。興澄集團還為此在昆明種植了2000多畝除蟲菊,用以加工給牧草除蟲的生物農藥;與南農大合作建立博士 后流動站,開發將牛糞制成無公害肥料的技術。
據中共江陰市委副書記孫福康介紹,今年以來,江陰市工商資本投入農業已達11796萬元,民間資本投入達9698萬元,占全無錫市同類投資的50%;新簽農業外資項目4個,到帳外資240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7000萬美元,呈現出外商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三資齊上”投入農業的良好局面。
在無錫市近日舉行的’2002沿海地區現代農業博覽會上,僅無錫濱湖區一個縣級單位,就開出了一張內容涉及畜牧、花卉、無公害蔬菜等諸多門類,金額高達2380萬美元的招商大單。
昆山市則發揮其利用外資的特長,僅占地17平方公里的“昆山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化示范區”一項,就已吸引外資3500萬美元,內資2億元。
宜興丁蜀農業示范區去年以來共吸納外來資金2257萬元,其中民間資本占了84.5%。
記者日前在蘇南地區采訪時看到,在這塊以鄉鎮工業蓬勃發展而引起全國乃至世界投資者關注的區域內,一場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內外工商資本大舉投入,產業化科技推動為手段,以增收和富裕農民為目的,由傳統“魚米之鄉”向現代農業嬗變的大戲已然揭幕。
據中共江陰市委書記王偉成、無錫市濱湖區副區長平明德等領導同志介紹,這一嬗變的深層動因既源自中央提出的調整農業結構的戰略決策,也有蘇南地區的特殊背景。近三年蘇南鄉鎮企業改制幾近完成,早期用工寬泛粗放的局面已經改觀,部分勞動力回歸田野,加上蘇南地區農業人口高于城鎮人口的局面并未徹底改變,使農業的生存保障和社會保障作用再次凸顯;另一方面,其它地區特別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實際表明,通過結構調整,產業化的現代農業依然能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與二三產業相輔相成,而非一塊無足輕重的“雞肋”。
據記者觀察,蘇南各地上至決策層下到普通百姓對這次變革甚為重視,除了廣泛吸取全國其他地區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切好的方式措施為己所用外,還發揮自身的優勢,如財政實力雄厚,企業化和外向型運作經驗豐富等加以創新。
比如,資金短缺、貸款無門是許多地方的農民從事種養業中碰到的最大難題。而在江陰市,從事種養業的農民、個私企業卻不用為此事煩惱。去年底,江陰市財政出資500萬元,各鎮配套出資共500萬元,設立了總額為1000萬元的市農業貸款擔保基金,專門為種養業投資提供貸款擔保。為管好用活這筆基金,市里成立了股份制企業——富民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今年上半年,擔保貸款總額達2280萬元,并通過擔保融資,引導農民和個私企業新增農業投入6000萬元。
南農大畢業生孟淑花想在江陰搞高檔果蔬菜規模種植,但缺乏資金。當地領導獲悉后,將其推薦給擔保公司,獲擔保貸款5萬元,解決了啟動資金問題。她租用土地162畝,引進美國好樂公司的洋香瓜、新疆哈密瓜等優良品種進行種苗繁育,今年上半年就獲利數十萬元。江陰市馬鑫園藝場成立時,正值季節轉換,氣溫急劇下降,花卉苗木越冬困難。擔保公司及時安排了30萬元的貸款擔保,園藝場借此建起4.86萬平方米的大棚設施,確保了50萬盆花卉的正常生長,并保證了對外合同的兌現。
蘇南地區重振農業雄風的舉措,已迅速吸引了內外工商資本的目光,在日前舉辦的’2002沿海地區現代農業博覽會上,國內25個沿海城市、近70家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專家及投資商,以及美、英、日、加等國的客商聞風而至,除了資金投入外,大批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技術、新裝備,如可在塑料大棚內操作的微型農機,可用來挖各種果木樹坑的掘坑機,將果菜種籽、生態農藥和有機肥“印”在“紙”上直接鋪在田里替代農膜的“農業紙席”……一下子冒了出來,五花八門,令人瞠目。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蘇南地區農業生產長期受人均資源貧乏和計劃經濟體制的雙重影響,一直以糧油生產和自給半自給為主;加上這里工業化、城市化程度和二三產業占農村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及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就業程度較高;農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如資金、人才、勞動力、土地、生產資料等的價格相對較高,生產成本增加,不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業發展的空間比較狹窄。但優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是這里的獨特優勢。如果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大量引進和導入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商資本,尤其是利用緊靠上海、南京、無錫、蘇州等大中城市的地域優勢,大力發展為城市綠化、美化配套的花卉苗木等生態型農業和觀光農業;適應城鄉居民高質量生活所需,大力發展以名特優新產品、優質品牌產品、無公害食品為主的高效型農業;利用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外向工業基礎,抓住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機遇,大力發展具有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和出口創匯能力的外向型農業;利用資金、實力雄厚的二三產業,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企業型農業,最終形成比較完整而強大的產業鏈和產業群體,實現“漁米之鄉”在現代意義上的復興,是完全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