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力是指一個城市與其它城市比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創造財富或價值收益的能力。
在實證研究基礎上,借用經濟學及其以外的概念,嘗試對中國城市提升競爭力的創新行為進行經典性提煉,計三十六條。
基礎篇
1、世界眼光
指立足當地,放眼全球,把對世界潮流、國際水準、全球經驗的認識,化作當地行動的準則。
上海以全球化為視角,充分考慮國際宏觀背景、全球競爭環境和發展動向等因素,作出了氣魄宏偉、富有遠見和科學合理的戰略選擇。積極利用國際智力,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制定并實施了富有創造力的發展城市的政策和具體措施。以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為趕超和比肩目標,在城市規劃、建設、經營,特別是浦東的開發方面,基本實現了瞄準國際水準,創造世界一流或第一的目標。
2、經謀全局
指城市一方面充分利用國家為其提供的優勢條件,另一方面把自身定位在國家的要求之下,服務全國、服務中央,使地方戰略和國家戰略激勵兼容。
北京市近年競爭力快速提升。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擁有一些得天獨厚的競爭優勢;同時肩負著為中央實施國家戰略提供全面服務的特殊使命。近年來,北京“因利制權”,一方面主動體現國家戰略意志和戰略安排,強化政治中心的功能,積極創造服務于中央和國家的硬設施和軟環境;另一方面,利用政治中心的優勢和軟硬環境,大力發展與政治、科技、文化相關的高附加值產業,如現代服務、國際交往、超大型會展、高科技等。北京不僅從服務中得到了直接的收益,而且還獲得了中央及全國的支持和回報,北京申奧成功是最典型的案例。
3、聚焦優勢
即把城市的優勢資源集中起來,圍繞有限的目標,集中發展特定的企業群、產業群以及特定的區域,培育核心競爭能力,并注意適度多元化。這是上海等城市提升競爭力的重要經驗。
上海實施“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競爭戰略,以建立國際大都市為目標,借全球、全國之資源,選擇并集中發展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鋼鐵、造船等現代制造業,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開發、開放浦東,集中發展浦東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和“聚焦張江”高科技園,這使上海的金融服務業飛速發展,成為內地最具競爭力和最有發展前景的城市。
4、以柔克剛
指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改善投資軟環境,最大化地降低柔性可變的成本,從而使其總商務成本領先于競爭對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蘇州針對上海及國內部分競爭對手擁有資金、人才、科技、區位、基礎設施等剛性優勢的現實,重點改善軟環境。積極疏通融資管道;大力培訓技術和管理人才;強化誠信的商業傳統,提升政府信用;簡化審批手續,公開辦事程序;規范親商服務,減免服務費用;培育商業網絡,集聚社會資本;營造“親商”文化,與外商形成價值認同。蘇州通過改善軟環境,保持柔性成本領先,降低了外商投資的“本地化成本”,使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大量外資向這里轉移。
5、因變制勝
指搶先抓住并充分利用每一次國內外環境變化所創造的機遇,趕在市場條件變化和風險到來之前,領先一步進行調整,避開風險,使機遇的時效性獲得最大的發揮。
香港40年來經歷了幾次大轉型:當轉口貿易遭到打擊時,隨即轉型為輕工業制造中心;當制造業受到臨近地區沖擊時,把自己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當內地經濟崛起后,又積極促進制造業大舉北伐,經濟全面向服務業轉型,城市功能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正是香港以變應變,才“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二百年的路程”。
6、標新立異
即依據城市的基礎和特點,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創造難以模仿和復制的壟斷優勢,實施標新立異的推銷戰略。
從20世紀90年代起,大連依據其區位優越、風光獨秀的特點和基礎設施好、城市化水平高的條件,實施“城市環境名牌”戰略:以經營城市作為突破口,“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營造最佳的城市投資環境和最適宜的居住環境,打造環境優美的國際名城。建筑別致、城市廣場星羅棋布、女騎警風采、綠化、服裝節、足球等標識鮮明,使城市新形象璀璨奪目。環境品牌吸引海內外商家來投資,吸引國內外游客來觀光購物,也使大連從傳統工業基地的重負下快速走出來。
7、合力促進
指把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作為區域政策的中心,既改善城市的硬件,又改善城市的軟件,并使之相協調,合力促進。
20世紀80年代,上海競爭力一度下降,排在深圳等城市之后。
上海市政府有意識地瞄準競爭對手,加緊培育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建立人才高地,建設資本市場,創新制度和科學技術,建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開發浦東,轉變政府職能,全方位參與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經過十年努力,成為全球注目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2001年,上海市把提升綜合競爭力作為“十五”計劃的主旋律。
8、圍魏救趙
指樹立逆向思維,采取逆向行動,開辟相關的事業,解決現有困難。
寧波一度國有企業所占比例較高,產生了一些問題。后來,寧波瞄準方向,民營企業發展加快,為政府提供大量稅收,使之有能力通過支付改制的“買斷工齡”資金;也為下崗職工提供了充裕的就業崗位;還為國企的產權重組和轉讓提供了地方市場,使國有和集體企業轉制很快獲得成功。并通過大力發展專業市場和促進產業集群,加速城市化,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幾個新區的快速發展,也消化了老城區積累的不少問題。
9、另起爐灶
指重點在新的區域,用新的體制,選擇新的產業,開發建設新城區,進而帶動老城區轉變,最終使全市脫胎換骨。
20世紀90年代,蘇州先后在舊城兩翼用新的制度、文化、管理、服務和基礎設施,建立了新加坡工業園和蘇州工業園,把開發新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兩大園區很快成為招商引資的名牌和新蘇州的象征。目前,兩大工業園的GDP已占全市GDP的60%,財政收入已占全市50%以上,成為蘇州經濟的主體。園區帶動了全市的體制與國際接軌,蘇州成為中國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10、平民創業
即樹立重商觀念,鼓勵盡量多的人經商,在此過程中不斷訓練經商的精神和技能,平常的經商者可磨煉成創業家和經濟發展的領路人。
溫州是“老板”最多的城市,企業家是溫州競爭力的重要構成力量。溫州有著良好的商業傳統,改革開放后,溫州人“千軍萬馬”辦企業、闖市場,“睡睡地板,當當老板”,強化了重商、吃苦耐勞、開拓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從擔貨郎到坐地商,從個體戶到小老板,從小老板到現代企業家。溫州一大批優秀創業家大都出身于農民。強化重商的價值取向,鼓勵盡量多的人從商,是培養創業帶頭人的重要路徑。
11、魅力市長
指選派德才卓著的政治家擔當城市政府的領導者,吸收德才兼備的社會精英進入管理層,實現精英治市。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代政治精英和高級專家相繼進入上海政府管理層。他們以非凡的智慧、胸懷、魄力、悟性,為上海勾畫了宏偉的發展藍圖和清晰的發展路徑,準確掌握限度,最大化地推進改革、開放和創新。領導人的美譽度成為上海吸引國內外注意力、集聚海內外資源的重要力量;市長的人格魅力產生出市民信賴感和社會凝聚力。
12、草船借箭
指把本地優勢作為盈利“題材”包裝宣傳,吸引外部注意力,進而吸引外部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然后借用外部資金、技術等發展本地經濟。
成都是我國西南重要的經濟中心,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通過舉辦西部發展論壇和各種層次的會議、展覽等,大力展開城市宣傳和推銷,樹立了地利人和、商機無限的美好形象。一時間,成都萬商云集,海內外共同聚焦,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和投資的熱土,使經濟增長率、綜合市場占有率等指標逐步跨入中國城市的前列。
13、楚才晉用
即指在本地沒有更多的人才、科技、教育資源的情況下,通過建立虛擬化的組織等,克服空間和制度上的阻礙,把外地資源靈活地組織起來,為本地所利用。
深圳在崛起過程中最缺乏的是人才資源。為此除直接引進外部資源外,政府和企業與國內外數百所科研院所合作,在深圳建立虛擬大學園、虛擬科技園等,使之能靈活地為深圳培養人才和科技創新服務;并把研究機構向外延伸,在外地、甚至在美國硅谷設立研發機構,促進了深圳高新產業的崛起和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14、資訊制勝
指在政府推動和引導下,通過促進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網絡和信息技術的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推進城市信息化。
高技術企業不多的南海市大力推進信息化,首先提供公共信息基礎設施和服務;其次,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同時激勵企業,為其應用創造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又進一步帶動供給,如此形成供需良性互動,促進信息化整體發展。南海信息技術運用已經出現了寬領域、多功能、高起點、實用性、普及化的重要特點。南海的城市知名度和競爭力不斷得以提高。
15、濃妝淡抹 指在城市發展和環境美化關系上,要根據不同階段的能力和發展任務,確定環境美化的性質和數量,使其始終與發展相協調。
作為新興城市,深圳建市之初就把美化環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但深圳沒有強調環境至上,而是以發展實業為重點,對環境只是充分利用其天然優勢稍加雕琢,實現了資源聚集和經濟增長的相互推進;隨著經濟實力和財政能力增強,逐步加大環境美化和環保的力度,同時逐步提高準入產業的環境標準,將低污染的高新產業確定為城市的主導產業加以大力發展。美與發展協調化,使深圳在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上實現了雙贏。
16、鑿壁偷光
指主動打通與先進城市的軟硬壁壘,實現全面接軌和一體化,充分借用芳鄰的優勢之光,促進自身發展和競爭力提升。
昆山緊鄰上海,20世紀90年代提出呼應浦東、錯位發展、主動接軌,作“上海后花園”的發展思路,主動與上海融為一體。在配套設施建設上,建立連接上海市中心區和港口機場的基礎設施;在軟環境建設方面,政府隨時了解上海及浦東發展形勢,學習并執行上海及浦東的政策、管理、服務等標準,做到與上海一個樣;積極到上海招商,千方百計把彷徨在上海的企業引向昆山;還積極利用上海的金融、會計、律師等創業服務體系。由于能借上海的“陽光”,同時又有一些上海不具有的優勢,成為國際資本的高密度投入區。
17、借城生財
指把城市的有形或無形資產當作資本經營,通過城市資產的資本化經營實現城市增值和創造財富。
浦東開發伊始,就將城市作為最大的產品來進行國際一流的規劃、建設和經營,運用資本運作將規劃中的城市土地和地域空間、公用設施、產業資本、無形資產和注意力等資源的價值顯性化,通過商品和資本市場加以優化配置和利用,以多種形式和多種渠道融通了巨額資金。實現了城市價值增值及各種有形、無形資產的增值,使浦東的競爭力快速提升。
軟件篇
18、外向創富 指通過鼓勵本地居民走出去謀求致富,突破本地的貧困限制,改變本地的舊觀念,形成重商重利、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的價值理念。
溫州等城市的競爭力主要來自于其重商重利、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的文化優勢;而這種文化優勢又源自于外向創業。“千軍萬馬”四處闖蕩,跋涉“千山萬水”,歷經“千難萬險”,歷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四海漂泊是移民溫州現實對歷史的一脈相承。“走出去”是溫州人形成“重商重利、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
19、激勵兼容
指城市在地方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兼容外來文化,在多樣化背景下不斷使它們相互雜交,以實現兼容激勵。
深圳是改革開放后快速崛起的移民城市,海內外一批批敢于冒險、吃苦耐勞、抱負遠大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迅速地聚集,形成了以多樣、進取、開放、兼容為主色調的富有創造力的深圳移民文化。正是多樣化移民文化所形成的創新文化氛圍使深圳創新層出不窮,作為中國的重要創新中心。
20、飛地創新
指在文化不利于創新的大環境內,可選擇特定的“飛地”,創造條件,孵化創新氛圍,發展創新產業。
西安高科技開發區管委會是一個“亦官亦商”的創新組織,在孵化高科技企業的同時,積極致力于孵化一個創新的文化氛圍。管委會負責制定并監督園區企業競爭行為的自律規則,提供企業所需的及時公共服務,使區內企業和創業者成為平等的競爭和合作的主體;管委會還創造條件促進企業家廣泛交流,使開發區逐步形成與區外明顯不同的自主、平等、寬松、交流和競爭的創新氛圍,這使西安高科技開發區的業績一直位居全國的前列。
21、政府誠信
指政府通過堅守誠信,打造信用品牌,以信譽吸引海內外企業家前來投資經商。
這是蘇南城市吸引外資的成功經驗。政府誠信是蘇南凝聚外資的重要力量。多數外商評價:蘇南最令人稱道的是政府講信用。由此大大降低了外資企業的交易費用和投資風險,落戶外商通過口碑相傳,提高了蘇南信譽知名度,吸引了外資成群結隊地向蘇南地區轉移、聚集,使當地競爭力提升。政府誠信是提升競爭力最珍貴的經驗。目前,溫州市政府明確提出并實施“信用溫州”的品牌戰略。
22、抓小放大
指政府放開大企業讓其自由發展,扶持小企業使其不斷壯大,政府服務以企業的需要為準繩,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
青島市政府通過創名牌戰略,改變企業“小而散、小而弱”狀況,從財政、稅收、信貸、外匯、投資及產業政策等領域,對企業采取扶持政策,小企業逐步壯大成100個市級以上名牌產品的大中型企業。對于有了自生能力的大企業,政府一方面營造寬松的外部環境,服務上有求必應;另一方面對企業的決策包括最敏感的決策,讓企業自主決定。政府不干預,使大企業獲得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如果說青島的小名牌、小企業是抓出來的,那么青島的大名牌、大企業就是放出來的。
23、唯法是從
指建立一套規范透明的法規制度體系,政府無條件嚴格執行,公務人員、市民、社會以神圣化的認同感加以遵守。
法律制度神圣化是香港能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城市的寶貴經驗之一。香港有一整套法律制度,不但要求市民遵守法律,政府部門對于自己一切工作行為是否合法總是小心翼翼;政府一切重大政策、措施出臺,必須先行咨詢,廣泛征集意見,然后組織力量制定法律,再來執行。政府行為一經行政訴訟裁決后,必須無條件執行。政府多數公務員、市民和社會形成了法制至上的觀念,養成了遵法、守法的文化和習慣。
24、組織扁平
指盡量減少政府組織的層次,使政府決策部門盡量接近企業和居民,直接為企業和居民服務。
對比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計劃單列市經濟發展都好于省會城市,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計劃單列市的政府組織更為扁平。重慶在成為直轄市后,政府擁有了省級各種立法權和經濟審批權,大大提高了對經濟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政府縱向組織的減少,審批等時間和環節簡化,提高了辦事效率,降低了交易費用。這種政府的“輕車簡從”,經濟凸現生機和活力,使城市競爭力提升加快。另外,珠江三角洲地級市直接管鎮的扁平管理,也大大增強了這些城市的經濟活力。
25、以民為本
指營造有限開放的環境,同時還權、責、利于民,激發民間的創業動力,并使之自激勵、自催化。
以溫州、臺州為代表的浙江地方政府始終把創業的重心放在民間,允許并鼓勵發展民營經濟,支持民間的創新。政府提出并堅持“民有、民享、民治、民主”的治理原則,營造有限開放的環境,讓市民自己掌握經濟決策權,激發了民間的創業熱情和自催化的動力,民營企業獲得爆炸式發展,中小企業迅猛增加,產業集群急劇膨脹,從而使溫州、臺州等地從貧窮的邊緣小鎮成為聞名中外的現代都市。
26、消除壁壘
指盡量消除軟硬壁壘,使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資源最自由地流動,并按照市場機制平等競爭、自由組合。
香港自開埠以來,長期堅持自由開放、平等競爭的政策,是全世界公認的最自由開放的國際大都市。自由、開放、平等、競爭使香港成為投資者的樂土,使香港能從國際市場上引進急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種種資源,生產適銷的國際市場產品和服務。這既使香港克服了自然資源的極端貧乏,又讓外來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最充分的利用,成為全球最佳營商城市和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
27、民辦官助
指建立以商業化機構服務為先鋒、非盈利機構服務作中間過渡、政府機構作后盾的服務體系,向創業者提供專業化的創業服務,促進民間創業。
20世紀70年代以后,臺灣致力于建設創業服務體系,推進民間創業。當局制定一系列為小企業服務、促進小企業發展的法規、政策和措施;并撥出專款,建立各種促進創業的基金;還以投資或補貼方式,建立各種形式的創業服務組織或生產力促進中心,幫助企業獲取技術、資金、人才、信息和創業經驗等等。優惠政策和創業服務體系大大提高了臺灣民眾的創業成功率,其中小企業發展舉世矚目。
28、經營政府
指將企業管理的精神和企業經營的方法引入到城市管理中,把城市政府當作企業來管理和經營。
青島近年來發展了經營城市的內涵,提出經營城市資產和經營城市政府。一是政府學習企業的精神,把青島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孕育的吃苦耐勞和進取創新的企業文化移植到政府里面;二是在政府中推行和完善源自于企業的“目標管理制度”,建立目標崗位組織和考核組織,建立監督考核和獎懲制度,將考核結果和獎懲緊密掛鉤。對城市管理者形成了較好的激勵和約束,提高了政府效率。
29、暗渡陳倉
指只做不說,不爭論,不聲張,靜悄悄地進行創新變革,成功后,再爭取上級和社會認可。
寧波的制度競爭力較強,但并不為世人所知,因為在制度創新上采取了靜悄悄的策略。上世紀80年代,寧波積極模仿蘇南鄉企的組織形式并予以創新,迅速形成集體企業體制,并且靜悄悄地對鄉鎮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權制度改革;同時,一直在靜悄悄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民營企業的星星之火很快成燎原之勢。短短幾年,中小企業民營化已達到90%。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使寧波經濟充滿活力和競爭力,以此為基礎,寧波又在靜悄悄地進行較為徹底的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
30、民間網絡
指在正式的交往以外,建立各種非正式的網絡、組織和場所,借助各種非正式的平臺和機會,廣泛進行各種非正式的交往,通過交往和碰撞實現創新。
中等城市溫州崛起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民間非正式交往極為廣泛,形成了一個遍布全球的民間商務網。溫州的業主總是采取扎堆成群的方式向外創業和闖蕩,通過商務網絡和商業集群,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交流和溝通。溫州創業家還建立廣泛的行會組織,并進行頻繁的非正式聚集和溝通;溫州市民間的聚會也十分頻繁。這些廣泛而多層次的非正式交往,使得市場前沿信息迅速交會,新點子、新思想自由碰撞,使溫州企業創造了“千方百計”的新點子。
產業篇
31、騎馬找馬
是指首先充分利用現實的比較優勢,同時又不失時機創造新的比較優勢。
蘇州在全國先行一步發展鄉鎮企業。在鄉鎮企業優勢喪失前,抓住國家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機遇,利用鄉鎮企業創造的資金、技術、產業優勢,尤其是積累政府管理經驗等社會資本優勢,建設工業園,千方百計引進外資。最初引進外資和外企,主要著眼于量;而當引進外商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又不失時機地把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作為城市產業的發展重點,使蘇州經濟一直保持蓬勃發展的好勢頭。
32、產業促群 指政府利用相關產業在空間上自發聚集的特性,及時發現產業集群,積極創造條件,排除干擾,促進城市生產交易沿專區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和壯大。
以溫州、臺州、義烏、石獅為代表的閩浙城市在促進產業集群方面以民為本,因勢利導。一是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使聚集有了動力主體;二是把促進專業市場和專業生產結合起來,使兩者互相促進;三是在原來的自發聚集基礎上,規劃專業區,引導產業進一步聚集;四是打破區內行政分割和經濟壁壘,促進產業、勞動力、資金等自由流動和自然聚集;五是為產業聚集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如規范政府稅費、打擊黑勢力等。
33、無中生有
指缺乏有形生產要素,但制度文化先進的城市,利用觀念和制度聚集資源,然后使資源與制度觀念及創新想法相結合,創造高新技術產業。
深圳本來幾乎沒有任何發展高科技的物質要素但深圳的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的領先優勢,強烈地吸引了海內外的資金、技術和優秀人才向深圳聚集,還通過虛擬使用外地人才、技術、大學、科研院所等資源的制度創新,巧妙地將資源和創新的想法結合起來。十年來,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長并形成高科技產業群。高科技作為深圳第一經濟增長點,帶動其競爭力不斷提升。
34、鏈條遞進
指打破本地產業的封閉循環,加入全球產業鏈,利用跨國公司產業鏈實現對本地產業的帶動,同時利用自身優勢,在全球產業鏈上趕超競爭對手,實現本地的產業提升。
在改革開放初期,東莞等首先通過發展初級“三來一補”,成為香港制造業的低端生產環節;在此基礎上,利用土地和勞動力廉價的優勢,積極迎接香港較高端制造業環節、臺灣等的電子信息產品的轉移,從“前店后廠”到“廠店合一”,迅速形成全球“現代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在制造業發展的基礎上,又開始轉向發展高科技產業,從而加入全球產業鏈,使產業迅速提升。
35、中介開花
指政府放開民間準入限制,同時給予規范和引導,鼓勵社會急需技術含量較低的中介服務業從市場競爭中逐步發展,以中介服務推動都市經濟服務化。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廣州積極促進中介服務業的發展,鼓勵各種產權形式的中介自由競爭;政府逐步退出中介服務,將其業務轉給民間,促進中介業的發展。近年來,加強管理實行持證上崗,建立行業協會,加強自律和培訓,加強引導和監督,使中介活動深入到各行各業。目前,廣州全市有10萬人的中介大軍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一些中介組織業務已經面向全國甚至海外。中介業的成熟大大提高了廣州經濟服務化水平和對華南的服務功能。
36、成群結網 即向外開拓市場,成群而行、結伴而動,一旦某些商家在一地能落下腳,其它商家也蜂擁而至;同時不同市場之間還結成商業網絡,互通商業情報和信息。
市場占有率是競爭力的重要表現,溫州是中國市場開拓最成功的城市。目前溫州有商人100萬在國外,100萬在國內。溫州人向外走時總是成群結隊,抱團照應,在國內外建立許多“溫州城”,大大降低了市場開拓的成本和風險。分布各地的“溫州城”或“溫州村”聯系緊密,組成全球商務網絡,使商人們能夠應對商機和風險,迅速反應,較快、較大地占領市場。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