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在全國競爭格局中處于什么位置?廣東省社科院昨日(11月6日)公布的《廣東省地區競爭力評估與分析報告》課題成果顯示,在全國范圍內,廣東地區競爭力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倍左右,與浙江、江蘇、福建等東南沿海省市的競爭力不相上下;珠三角地區競爭力已超過北京,逼近上海。
從全球范圍看,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中等收入國家;廣 東的國際競爭力與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接近。
地區競爭力仍不平衡
課題評估結果顯示,廣東省內各地區競爭力成長不平衡,且有擴大的趨勢。
據介紹,全省21個地級市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中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有6個,都是珠三角發展較快的城市。同時出臺的廣東省大型企業國際競爭力前50名中,有48家企業的總部設在珠三角地區。競爭力中等的地區有7個,競爭力較弱的地區有8個。全省50個山區縣的地區競爭力尚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珠三角地區1/10左右。這表明,地區競爭力的不平衡已成為全省經濟與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產業競爭力貢獻大
課題小組將影響地區競爭力的因素分為六大分力,即產業競爭力、科技競爭力、政府競爭力、市場競爭力、城市競爭力和外貿競爭力。
近幾年來,這六大競爭分力對全省地區競爭力的貢獻總體上比較穩定。其中政府競爭力、科技競爭力的貢獻率有逐漸增強的趨勢,市場競爭力與外貿競爭力的貢獻率在減弱。2000年資料顯示,對地區競爭力貢獻最大的是產業競爭力。其中第一產業對地區競爭力的貢獻在逐年下降,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則呈上升趨勢。
科技競爭力的貢獻率雖然有增強的趨勢,但目前仍是各大分力中作用力最弱的,特別是一些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開發力量,遠未能達到人們期望的水平。
在政府競爭力方面,隨著政企分開,政府逐漸退出競爭市場,政府投入及其影響也相應下降。但到2000年,隨著新一輪基礎建設展開,各地政府舉債力度與財政赤字逐漸加大,政府的決策水平高低對地區競爭力的影響在增強。
外貿競爭力是地區參與國際競爭的直接體現。人均實際利用外資的貢獻率下降表明,在國內、外資本市場的競爭中,全省需要進一步調整外資結構,提升引進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