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險峰/文
“中國出口強勁增長是導致全球通貨緊縮壓力加劇的因素之一。”史蒂芬·羅奇因為在一份分析報告中做出這樣的暗示上周遭到中國經濟專家們的口誅筆伐。
在這份引起軒然大波的報告中,這位一向看好中國經濟的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說 ,中國出口商品頗具競爭力的價格及制作工藝的改進,是引發通貨緊縮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目前工業化國家需求不斷疲軟的情況下。為此,他提醒中國領導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將美國經濟可能再度陷入衰退、歐洲及日本經濟疲軟等因素考慮在內”。
經濟學家當然也是屁股決定腦袋,更何況羅奇在摩根斯坦利的身份。中國經濟界泰斗們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對世界貢獻多多而不是通縮的罪魁禍首同樣是立場和利益決定的,羅奇的一家之言讓大家表現出如此旺盛的肝火好像也有點過分。政策是否有必要調整,是否應該“更具有全球眼光”,羅奇沒有決定權,我們對此或者從善如流,或者當成一種提醒,如此大動干戈,殊無必要。
隨著中國全面進入世界經濟,在中國發展的同時多看看別人在忙些什么,承擔更多責任,這一點是沒錯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只看到自己眼前一點利益,最后可能損的時候無助,榮的時候又缺少了機會。
羅奇為中國龐大的制造能力開出的另一個藥方是多在內需上做文章,對此中外爭執不多。中國國內高增長情況下的通縮危險很大原因在于內需不振,而來自中國國家統計部門的看法是內需不振的原因相當大程度上是城鄉壁壘造成的。
上周,中國最大的兩個城市北京和上海分別推出戶籍政策的改革:北京允許在周邊城鎮有穩定收入和住所的本市農業戶口人員辦理城鎮戶口;上海則稱本市所有農村戶口的子女在上戶口時可以在城鎮或農村戶口間自由選擇。在戶口還是大問題的情況下,這些政策對于刺激投資和消費,雖然很難說有直接功效,但至少讓人看到了城鄉壁壘逐漸消解的希望。
每一次戶籍政策的風吹草動都會被稱為“堅冰的打破”,其實更多進展并非依賴政策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實行了8年的上海“藍印戶口”政策不過使4.2萬人成為“新上海人”,對于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來說這個數字可以忽略不計(鄭州實行一年戶籍開放政策就使10萬人成為鄭州市民)。上海在此8年間的變化顯然也不是這4.2萬人努力的結果。
中國城鄉壁壘建設于50年代中期,目的根本在于城市無法滿足人口大量涌入造成的就業壓力。這與60年代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目的是舒緩城市就業壓力一樣,政策起因并非是政府的心血來潮,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現在,已經存在的市場正在將這個壁壘去除,看似政策甚至是政治性很強的東西,可以用經濟規律來完成。中國近年來事實上的人員流動基本上是在市場框架下完成的,這里有多少人是因為政策原因?
市場帶來的也并非全是好消息。上周轟轟烈烈的中國電信上市運動路演失敗,是重新定股定價還是由國務院特批以低于凈資產價格發股,尚未定論。除了全球電信市場的不景氣之外,中國電信一向自恃為利器的“壟斷”也是市場不認可的原因。也就在中國電信路演失敗的同時,信息產業部上周發布“紅頭文件”,下今將國際來電結算價由2美分/分鐘提高到17美分/分鐘,導致連接中國的國際電訊市場陷入混亂。壟斷政策的不確定性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中國電信成為一只有價值的股票,它的投資價值會不會同樣因為一個政策而煙消云散?這些正是投資者們的疑慮所在。
是中國電信不尊重市場在先,所以有市場懲罰在后。但是既然已不能脫離開市場而存在,中國電信上市融資做自己的大事只是早晚的事。在市場中一切皆有可能,不可能的是三峽。2002年10月31日,最后一個三峽游輪停航,從90年代初開始的“告別三峽”終于無別可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