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霍中彥 發自大連、上海
神秘的報告
“我們的確完成了一份報告,而且已經提交了沈陽保監辦。”10月30日,大連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善家承認。“但這份報告不能公開。”
據劉介紹,這份歷時兩個多月完成的調查報告收集了1999年至2001年3年里大連車險市場一切可能的數據并加以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車險費率市場化之后,大連車險市場如果降費,當地財產險公司可能在整體上出現虧損。
監管當局于今年8月宣布自2003年1月1日起實行車險費率市場化以來,車險降費已然成為普遍預期,而這個結論不啻當頭一棒。
盡管劉善家守口如瓶,但記者從另外的渠道得到了這份報告的概要。據了解,這份報告收集了中國人保、太平洋產險、平安產險大連分公司3年來的車險數據,對3家公司的車險保費總收入、分類賠付率、總賠付率、營業稅、責任準備金、內部費用以及未決賠款等各項進行了統計分析。最終的數據表明,現行的車險費率“并不掙錢”。
“簡單地算一筆賬,”這位知情人士說,“2001年大連車險市場總賠付率約為60%(其中中國人保63.78%,太保55.89%,平安41.79%),營業稅等占保費收入的比例是8.5%,手續費按15%算(各公司報上來的約為10%,但實際上遠超20%),防災基金2%,管理費用平均在10%—12%。這樣算下來,保費收入的96.5%就沒有了,這還是在保守計算手續費的情況下。”
更有知情者透露,目前財產險公司的普遍做法是利用企業財產險的利潤彌補車險,從而達到整體盈利的結果。“車險被用來爭奪市場規模,各公司普遍處于微利狀態,甚至接近虧損邊緣。”這位人士說。
數據困境
和大連保險行業協會的憂心忡忡不同,大連各產險公司在進行諸多可行性的摸索。太平洋財產保險公司大連分公司總經理金鵬就在嘗試一種更為科學的數據統計方法。
“就整個行業而言,車險市場的確正趨向于盈虧平衡點。”金鵬說。“但通過保費收入、賠付率等來計算盈利狀況還只是平面賬,這種算法無法表現出保費的邊際貢獻率。”
眼下的車險費率是盈是虧,不同公司、不同算法結論自然不同。但在金鵬眼中,關鍵問題不是當下的盈虧,而是如何以打破目前費率體系為契機實現中國產險業的轉型,這個轉型的主要任務是確立通過控制風險實現利潤的經營模式,從而結束各家公司價格拼殺的歷史。
如何實現利潤?金鵬認為,內部成本控制空間有限,投資渠道狹窄收益不多,主要的途徑還是提高承保利潤。承保利潤如何提高?則是通過細分市場和客戶以達到“從車從人”的效果———不同車不同人而保費有所不同,而這正是車險費率市場化的本意。
“具體到不同類的車上,保費肯定有升有降。根據太保產險大連分公司的情況,整體來看可能會略有下降,但幅度不大。”金鵬說。
但如何確定不同車種的相應費率,不但新成立的中小財產險公司苦于數據缺乏,連有一定歷史和規模的大公司也要從頭做起。“這不僅僅是保險業的事情,像車主的出險狀況等屬于公共信息,就應當由交通部門提供。”大連產險界一位人士認為。
針對保險公司面臨的數據難題,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郝演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車險費率市場化不僅不意味著放松監管,反而要求監管部門更積極地發揮作用———搜集整理車險市場數據予以公開,從而為產險公司尤其是中小產險公司實行費率市場化助力。
對于這種觀點,沈陽保監辦副主任張柏玲透露,保監辦不可能參與具體過程,只能確立費率市場化等基本原則并加強監督。分析認為,市場化將成為保監會進行產品監管的主導思路,即在放松保險條款和費率管制的同時,加強對保險投訴的監管和處理。
“保監會正在就有關問題進行研討,年底之前會有具體的說法。”中國保監會有關官員透露。
《國際金融報》 (2002年11月05日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