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于建立18億人口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將有望在近日簽署。經過雙方艱苦的六輪談判后,幾乎沒人會懷疑中國與東盟將在11月3日和4日的柬埔寨金邊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上簽署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屆時,中國和東盟國家將可能首先免除大部分為農產品的600項產品的關稅,來作為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第一步。
世界人口第一的自由貿易區
東盟現在有10個成員國,總人口約為5億,而中國則有人口13億,一旦這一自由貿易區建成,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從經濟規模上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僅次于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成為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2001年,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總額為416.15億美元,今年前8個月已經達到了333億美元,而這一數字更將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而飛速增長。
2001年11月,中國和東盟雙方領導人達成了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意向。在之后的一年內,經過6次貿易談判,基本掃清了雙方簽署正式框架協議的障礙。
600項產品將首先實現零關稅
有消息預測,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的第一步,雙方將從2004年開始逐步廢除600項產品的關稅,并將在2006年完成第一批的廢除關稅計劃。在自由貿易區計劃下,雙方共有6000項產品的關稅有待廢除,而第一批相當于總數1/10的產品中,將以農產品為主,也包括牲畜產品和水產品。而其余90%貿易項目的廢除關稅談判,預計將在2004年結束,并且從2005年開始廢除關稅。最終在2010年或2012年全面落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
有關專家認為,確定這些產品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一個重要突破,這將有助于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提早啟動。由于農業在大多數東盟國家中的經濟地位,這一首先放開關稅的領域將使東盟國家獲益不淺。盡管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也能從這一輪的開放中獲得一些機會,但由于中國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不具備競爭力,因此可能會對我國的農業產生一定的沖擊。專家推論,今后,隨著農產品的開放,會產生兩種效果:一是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將下跌,二是農業開放帶來的沖擊,將會使更多的人離開土地,從而將進一步使更多的勞動力加入到城市勞動力的隊伍當中。
文/本報記者 張艷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