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素影
10月29日,來華訪問的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StephenS.Roach)在北京接受了記者的簡短采訪。不久之前,其題為“中國因素”的報告引起強烈反應。該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中國是惟一能不受以美國為中心的日益嚴重的全球周期性衰退影響的國家。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在目前形勢下取得的成功將為其增添更多新壓力。‘中國 因素’的日益明顯,使若干有可能拖垮亞洲其他國家以至全球經濟的極為嚴峻的宏觀趨勢日漸成型。”
記者:有人認為,“中國因素”的觀點代表了一種要求中國政府改變政策的勢力。最近美國公布對華貿易赤字再創新高,可以預料,在貿易不平衡以及通縮陰影下,這種壓力肯定會有增無減。請問羅奇,你是否正是在這樣一種壓力下發表這樣的觀點?
羅奇:我要澄清的是,我的意思并非指責中國的出口增長。全球的價格是由多個國家制定的,中國只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世界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出口的增長不是壞事。反之,我們就應考慮更平衡的方式———在出口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刺激內需。中國目前的強勁增長動力來自三個源頭———位居全球榜首的驚人的出口增長率,以及基礎設施支出、外商直接投資。誰都知道,世界經濟一旦出現困難,就會有人尋找替罪羊。我想大家會有這種敏感,預料到中國會受到不公正的指責。
記者: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對周邊國家直至世界經濟增長是有利的。中國增長主要靠內需。擴大進出口都是促進有關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針對你的報告,國家統計局一位經濟師撰文指出,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單純的物價下跌,而非通貨緊縮。同時他提出,在今年中國經濟保持近8%的增長中,國內消費還是占有3成比例。對此你怎么看?
羅奇:他比我聰明得多,可能他說的是對的,但是我不能接受這個邏輯。中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下降了0.7%,而且是接連下跌。在這樣的情況下,認為是單純的物價下跌顯然不對。但令人驚異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仍能保持8%的經濟增長。這說明中國的經濟充滿活力———在中國這是可能的,在美國則根本不可能。當然,前10個月,中國的零售額增長率達到8.9%,但離政府定下的10%的目標還是有一定差距。如果中國在拉動內需上有更多成就,可能會更好。
記者:中國出口增長很快,但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全球經濟衰退歸咎于中國,理由是否充分?
羅奇:現在的問題是,經濟越來越全球化,而且人們認為價格是由低成本制造商制造的。況且,中國在價值鏈的取向上正迅速爬升。2002年上半年,中國在精密產品、信息技術產品方面的出口份額還是相當大的。
記者:在報告中,您提出中國經濟成為全球迄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并為中國描繪了非常燦爛的前景。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還有不少不良貸款,不良貸款是否有可能使中國的經濟陷入衰退,就像日本一樣?
羅奇:不良貸款的問題確實是中國一個嚴重問題。它主要反映出過去傳統政策遺留下來的影響。現在,四家國有銀行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來解決積累的不良貸款問題。中國在這方面改革走的路是正確的,其進展速度也令日本同行嫉妒和羨慕。當然,這項工作還處于早期,還要把大量注意力放在這方面。
記者:報告提到宏觀形勢對中國的宏觀政策走向構成新的挑戰,并且提出最終實現資金賬目和貨幣兌換自由化是更為緊迫的一項工作。你對中國的宏觀政策有何具體建議?
羅奇:中國的決策者充滿智慧。從1998年以來的政策記錄,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成功。但我想指出的是,目前中國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面臨的全球大背景是非常嚴峻的,比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還要困難得多。因此,中國在制定政策時,應從“著眼于國內”轉向考慮到全球的經濟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