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楊生華
最近,華晨的仰融被批捕、歐亞農業近日又被香港警方商業罪案科介入調查,內地民企的誠信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到底這兩起事件,對其它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有什么影響,國內企業又該如何應對這一變故呢?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香港華富嘉洛證券集團的董事總經理林建興。
國際基金調低亞洲區投資比例
記者:香港投資界對華晨和歐亞這兩個事件有何反應,而這種反應對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如中國電信等會有什么影響?
林建興:這種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已是第二、第三次了。第一次是格林柯爾,而華晨、歐亞不過是最近的兩件而已。
國際投資者以前一直對亞洲沒有信心;后來發現亞洲經濟的潛力,開始把錢往這邊投;亞洲金融風暴后,對在這里投資開始有戒心;再后來,發現在亞洲投資所遇到的法律等問題,國際資本開始撤退;現在,已經沒有多少國際資本在這里了。
撤退從去年10月開始
記者:國際資本開始撤退,具體是在什么時候?
林建興:大約是去年10月份,目前國際資本已經從亞洲撤得“七七八八”了。這主要是據我自己的觀察,因為國際資本的流向,主要不是從交易量來看的,而是看投資比例。
國際基金的投資有幾個規范,一是風險分散,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二是注重投資分布的結構。因為它們大多數不是閑錢,而是工會基金、退休資金,它們的資金量每年都會穩步增加。所以,即使它們投資在亞洲的比例不變,也意味著投入資金量的增加。
而現在的情況是,國際基金不僅沒有增加對亞洲的投資比例,還要減少比例。華晨、歐亞事件加快了國際資本的撤退步伐。比如,它們在亞洲區投資的比例從15%下降到10%。
記者:國際資本的撤退,對亞洲的企業會有多大影響?
林建興:對大中型企業有很大影響。因為他們的資金不能靠散戶,更多地要靠基金,且主要是靠超過1億美元的中型基金以及超過3億美元的超大型基金。所以,這兩件事引起國際資本的撤退,對中型以上的企業影響較大,它們現在只能主要靠散戶的資金了。
國際資本仍在觀望亞洲商機
記者:目前,國內有上百家企業想在香港上市,它們又該怎樣應對這種變故呢?
林建興:國際資本的撤退,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它們撤退,但不可能全部放棄亞洲市場,起碼要保持一定的投資水平。所以,我們首先希望這種情況不要再惡化,比如,它們投到亞洲的10%的比例不要再縮小。其次,如果亞洲區情況有所改善,它們將會重新調整策略,把資金再拉回來。畢竟,它們可以投資的地方在全球也不太多,除了歐美,拉美不行,非洲也不太行,中東又有巴以沖突和美伊戰爭的危險。
內地企業要積極改造治理結構
記者:所以說,現在國際資本基本還處于調整期,而投資方與資金需求方又有認識分歧,是嗎?
林建興:是的。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厘定游戲規則,不能再靠名聲、靠國家政策來上市。內地企業對投資者的地位要真正認識理解,企業的價值觀要明確,以前董事長一個人說了算,而國際上,公司的管理權歸管理權,要與所有權分開。
記者:中國企業理解這些觀念已很久,但還不能達到要求,如何去推動呢?
林建興:一是政府推動,二是加強教育。傳媒、中介機構以及一般股民對此都有責任。比如,中介要作選擇,是幫企業隱瞞情況,還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
記者:海外投資者最憤怒的事是什么?
林建興:一是將股東的錢,當作私人的錢;二是公司透明度不夠,比如負債沒有徹底披露等;三是會計、法律等服務性行業,缺少一套規則。如國內評估師,評估一塊土地值3200萬元,但是經過律師審核,才發現是那是劃撥地,需要補地價才能使用。林建興指點珠三角民資出路貨幣石油債券炒家三大熱選
記者:在珠江三角洲,民間的閑錢比較多,但投資渠道又較少,B股開放后很有吸引力。香港有什么投資工具和投資渠道適合他們去投資呢?
林建興:在投資工具方面,一是股票,除了香港的股票外,還有東南亞、歐洲的股票可以投資;二是貨幣,如美元、日元、澳元等;三是衍生性金融工具,如期貨、期權、金屬、石油、黃金等,四是債券。過去18個月最活躍的三個投資工具,是貨幣、石油、債券。
貨幣為何這么熱?因為利息變,匯率也會變,看得準,就可以賺很多錢;其次,杠桿率高,可以借錢炒錢,有時杠桿率可達20,即炒1元可以借20元;第三,貨幣可以隨時流通,買賣價定了,很少變動。
債券的投資也很活躍,因為它除了固定的回報外,還有資本的回報,即利率變動帶來的回報。
記者:您對國內投資者有何建議?
林建興:在投資渠道方面,有券商、基金經理、私人銀行這三種中介都可以幫助你投資,所以,尋找好的中介人很重要,他們需要對各種不同的投資工具都有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