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經濟大勢看中國”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近日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財經論壇上作了“經濟大勢看中國”的專題演講。他說,命脈行業被壟斷是中國經濟的癌癥,好的國民經濟應該引入競爭,不斷用創新發現利潤,又不斷使利潤變成零。演講后,記者與專家就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
外資看好中國也不是絕對
記者:現在,中國被公認為全球經濟的亮點,但一些國際機構還是認為在中國投資前景仍有諸多障礙,您認為,外資對中國的態度到底怎樣?
周其仁:目前,全球每年的實際投資總額大約有7500億美元,2500億美元投在發展中國家,其中中國占了1/5強,世界500強中70%-80%的企業都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他們把事業和生活都放在了中國,就已經表明別人怎么看好中國。但投資賭的就是“不確定性”,外國投資者并不是不知道有些讓中國人都罵娘的事情,但是他們不得不看好中國,他們也深諳“先進入者占壟斷利潤”
的道理,尤其在金融、電信、銷售渠道、物流這些中國發展瓶頸行業上大有可為。
國內很多錢變不成投資
記者:反觀中國內資投資現狀,投資減少,內需放慢,這幾年內資的投資每年只有6%-7%的增長率。中國人自己反而不看好中國的未來嗎?
周:中國內資投資最近幾年一直不旺,今年頭三月好一點,有21%,但從目前巨額的銀行儲蓄存款、銀行惜貸、資本外逃現象等分析,目前中國的投資能力與實際投資之間有很大差距。為什么國內投資上不來?國內有資金,有市場做,但是不讓投資,不讓好好投資。在我看來目前阻礙投資的有四個瓶頸:市場能力不強,產能過剩,購買力增長跟不上,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命脈部門被壟斷。
過剩生產憋死企業銀行
記者:營銷學中有個觀點是誰掌握了分銷渠道,誰就掌握了命脈。您說的市場能力不強,主要是說中國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和渠道建設能力不足嗎?
周:你看全世界有多少madeinChina的產品,但有多少是中國自己的銷售網絡呢?渠道不在中國人手里,別人對產品的定價就有很大的殺傷力,中國自己討價還價的余地就很小。而且,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工業化產能能力積累太大,市場能力跟不上工業能力,產品大大過剩,怎么還能刺激投資?
記者:那么產能過剩為什么沒有及時淘汰呢?
周:創新就要毀掉東西,中國年年提經濟結構轉移,但不見成效,就是資產定價有問題,沒有貶值機制,害怕被扣“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結果不良資產憋死銀行。必須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在你手里不行的東西就必須出手。市場就是在主觀定價中交換看法,資源就能流到最能處理這個資源的人那里去。
記者:那么對于國有資產“過手”,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周:通過拍賣程序,建立一個公開市場,讓資源自由流動達到最優配置。
怎樣打破命脈行業壟斷
記者:命脈行業的壟斷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堅冰地帶”。怎么樣才能打破堅冰?
周:這些壟斷行業定價很高,結果這些部門的高額利潤全部變成了別人的成本。壟斷不愁吃,沒有重新翻牌的可能,這種生活比吃鴉片還要厲害。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是非常危險的,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的癌癥。真正的國有經濟應該以成本價供應,不能謀利,國家機器也不能謀利。好的國民經濟應該是引入競爭,不斷用創新發現利潤,又不斷使利潤變成零。本報記者鄭濃燕周其仁:生于1950年。1989年至1995年在英美訪問求學,取得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UCLA)博士學位,回國后任北大、浙大經濟學教授。研究興趣包括: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產權與合約,經濟史,企業與市場組織,壟斷、管制和管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