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面對本財政年度可能高達七百億元以上的財赤﹐加稅減薪的建議近日不絕于耳。然而﹐開征銷售稅及陸路離境稅將進一步削弱本土的消費意欲﹐而削減公共開支﹑減薪﹑凍薪又遭受強大的阻力﹐在“加不得﹑減不得”下﹐有人建議政府可否通過舉債來平衡帳目上的赤字呢﹖觀乎內地及美國皆透過發行國債來控制財赤﹐到底香港又可否“以債抵赤”﹖
避免開征新稅擾民美國國債推出可追溯至一七九零年﹐此后美國連年透過舉債來支付基建開支及平衡財政預算。近五年﹐美國國債的發行總額已由九七年的五點四萬億美元增至去年五點八萬億美元﹐增幅達百分之七。發債所得資金大部分用作基建投資﹐亦令美國在過去五年間生產總值由九七年的八萬億美元增至去年的十萬億美元﹐增幅達兩成一。
以舉債方式來支付基建項目投資﹐除了避免擾民開征新稅外﹐亦消除財赤困擾﹐間接地推動本土經濟發展。
我國國債的發行始于一九八一年﹐用以彌補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償還舊債。在九八年前﹐由于政府平均赤字規模很低﹐國債的增長速度很慢。從九八年起﹐政府開始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發債規模迅速上升﹐到二千年發債規模達四千六百六十億元人民幣﹐所得的資金用作改善基建項目﹐去年更增至四千九百億元人民幣。去年發行十五年和二十年期的長期國債后﹐國債的期限范圍擴大到一年期至二十年期。
有指舉債治標不治本。現時社會上對本港應否“舉債抵赤”出現頗大分歧﹐支持者認為在現時低息環境之中﹐發債既可實時平衡帳目數字﹐亦可做到用者自付的目標﹐又不會在現時失業率高企的環境下﹐令市民百上加斤。反對者則認為本港仍有龐大的財政儲備﹐財赤出現主要是經濟結構轉變﹐沒有有效的財富規管﹐胡亂舉債不但是治標不治本﹐未能根本性解決問題﹐亦損害外界對本港財政狀況的信心﹐更會影響聯匯的穩定性。
傅志剛﹕發債減開支并舉香港稅務學會會長傅子剛及城大商業學院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表示﹐舉債是一個解決財赤的方法﹐亦是較低殺傷力及較為合理的﹐傅志剛表示﹐特區政府可考慮發行債券﹐又或可從限制公共開支低于經濟增長的總額兩成以下﹑以及調整公務員薪酬等方面著手﹐紓緩于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的赤字現象。
李鉅威﹕無損聯匯穩定性李鉅威建議﹐政府可考慮先發行數百億元的債券﹐于紓解財赤的同時﹐又不會對政府形象及聯匯的穩定性帶來負面影響。他認為在利率低企下﹐本港可先嘗試舉債來消滅財赤﹐當經濟好轉時﹐政府亦可停止舉債或提早贖回債項。
劉金寶﹕可削減公共開支銀行公會主席劉金寶表示﹐本港在過去兩年債券市場發展漸趨成熟﹐而本港亦有志于成為亞洲地區的債券中心﹐加上本港的外匯基金及按揭公司亦有發行債券﹐故此本港發債亦是解決財赤的其中一個途徑﹐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因為政府可透過削減占經濟總額兩成二的公共開支﹐來逐步紓緩財赤壓力。
陳寶明﹕開源節流為上策雖然發債有助深化本港債市﹐但經濟研究師均一致認為﹐發債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道亨銀行經濟研究部高級經濟師陳寶明指出﹐香港目前所面對的是結構性財赤問題﹐而不是流動資金短缺﹐故發債亦無補于事﹐實際做法應對癥下藥﹐從開源節流方面入手﹐例如擴闊稅基﹑加快公營機構私有化步伐﹐以及削減公營部門開支等。
恒生銀行高級經濟研究經理關永盛亦指出﹐本港的財政儲備充裕﹐發債只影響現金流的表現﹐并非解決財赤的長久辦法。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曾斬釘截鐵地否決以發債券來解決財赤﹐他說﹕“譬喻一個家庭沒有錢﹐只靠碌卡生活可不可以﹖發債只能解決現金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但本港沒有現金問題﹐只有經濟問題。”在經濟疲弱的環境下﹐不論是加稅還是減薪﹐均會削弱內部的消費能力﹐開征銷售稅﹐亦會令已疲弱的本地消費﹐更加雪上加霜﹐進一步打擊零售業市道﹐加深失業危機﹐難以實踐港府振興經濟的承諾﹐亦打擊市民的消費信心和士氣。
盡管政府對舉債持保守態度﹐但觀乎現況﹐惟一對市場沖擊較細的可說是向外舉債﹐而香港其實亦不妨一試舉債來紓解財困。在不削弱市民消費力及加重負擔下﹐透過舉債作公共建設開支﹐相信更能達到振興經濟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