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商會執委會主席史提夫·溫安洛
記者/高昱
史提夫·溫安洛:現任美國安達高公司(安利公司的母公司)董事長,美國商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溫安洛先生是美國安利公司創始人之一杰·溫安洛的長子,1995年接任安利公司 董事長。2001年6月—2002年6月,擔任美國最大的商業聯盟——美國商會主席,屆滿后擔任美國商會執委會主席。
美國商會: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商業聯盟,代表了近300萬家美國公司,3000個州立和地方商會,850個商業協會和包括中國在內的87個海外美國商會。成立于1912年,總部位于華盛頓白宮正前方。其主要職責是為商業機構和自由企業的利益向美國國會、白宮、立法機構、法院、民意庭,以及其他國家的政府機構爭取權益。
《商務周刊》:中國入世將近一年了,中國很多的法律法規多做了修改,關稅也做了很大的調整。您怎么評價中國這一年的執行情況?
溫安洛:有趣的是,當我和別人,特別是中國以外的人談到中國入世的問題時,他們往往很困惑。他們認為,中國既然簽署了入世協議,整個事情就結束了。但對中國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入世僅僅是開始,重要的是履行協議的過程,中國還需要有幾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個過程。現在還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迄今為止,中國在履行世貿協議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我也沒辦法預計以后中國在履行方面會遇到哪些具體的障礙。當然肯定會有障礙,會經歷艱難的日子,會要做出一些艱難的決策,但只要中國是在不斷地履行這個世貿協議,總體發展方向是很好的。
《商務周刊》:我也聽到一些不很積極的評價,比如按照中國的入世承諾,通用汽車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金融服務的財務公司,來開展汽車的個人信貸業務。但這個計劃直到最近還沒有得到中國央行的批準。他們不知道為什么得不到批準。我特別想知道,溫安洛先生作為美國商會董事會執委會主席,您所了解的美國企業家是不是也存在這么兩種不同的判斷?您認為哪一種情況更接近中國入世后真實的情況?
溫安洛:就美國商界來說,可能還不止這兩種看法。這取決于是什么行業以及這個行業改革的進程有多快。即使在改革的過程中,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同時發生,有些要好幾年的時間。比如通用,它所在的領域的改革措施就來得慢一些,所以和一些現在就能受益的公司相比不那么高興。但是要看整個過程,要看整體畫面,而不是只看幾個行業。總體來說,我認為中國的表現不錯。
有人擔心中國在履行協議的時間表上,特別是在諸如透明度這樣的問題上會有延遲。美國商界也認識到,這個過程很難,可能會有延遲,但只要整個進程是向前發展的就行。這也是我所關注的,我關注過程。只要中國整體來說是在執行承諾,而且也是在不停地消除期間遇到的困難,就是好的。
《商務周刊》:我注意到前幾天《華爾街日報》上刊載了一篇報道,美國的一些商業團體表示,雖然中國的領導層一再強調要忠實地履行入世承諾,但他們認為中國的一些官員、官僚在阻礙著這一過程。這些商業團體中包括美國商會。這個結論你們是怎么得出來的?考察了哪些行業?
溫安洛:我們沒有就某一行業做調查,無論美國還是中國,行業不同,看法也不同。最重要的是,意見上的分歧能否通過公開的方式達成一致。
《商務周刊》:據我們所知,美國商會做了一個報告,要提交給貿易代表,而美國貿易代表將在12月11日向美國國會提交自己的評估報告。你們的報告是怎樣形成的?像美國商會、美國在華商會、中美貿易委員會這樣的組織作為院外組織怎樣發揮作用?
溫安洛:美國商會是做了一個關于中國入世后履行方面的報告。報告的主旨和我剛才所說的一樣,總體不錯,盡管在某些方面比如透明度上還有待提高,但只要整體發展趨勢是好的,就是好的。這個報告是商會獨立做的。其他商會組織可能也會從他們各自的角度做些類似的報告。值得提醒的是,美國商會代表的是非常廣泛、綜合的行業,我們所做的報告是代表了整個商界的意見,而其他行業組織提供的報告只代表他們行業。
中國入世還不到一年,所以做任何評價還為時過早,還是要給中國更多的時間。
《商務周刊》:這個報告是按貿易代表的要求來做的呢,還是慣例?
溫安洛:并不是應貿易代表的要求做的這份報告。美國商會一貫非常支持中國的入世,為此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國會聽證會上做證。從談判到簽協議,只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現在,執行是下一部分。所以我們只是繼續著我們很多年前就開始的承諾。我們非常致力于幫助中國的入世,我們只是接著這樣做。
《商務周刊》:您剛才提到,中國入世后還有一段漫長的艱難的過程,具體而言,您覺得原因是什么?
溫安洛:在美國我經常說時間是相對的,綜合地看,WTO對中國的影響絕不是達成了一系列的決議,而是使中國經濟向著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而這個過程歷經了20多年。所以入世只是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一部分,這個過程也會改變中國關于怎樣做生意的文化上的本質,而這些文化上的本質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就像在學校里上一門課,一個學年里不斷有考試,按考試結果評分。但最重要的并不是平時那一次次的考試結果,而是最后整門課的綜合評分。我們這個報告就是其中的一個考試。最終的大考就是中國是否變成了一個市場經濟。
《商務周刊》:確實像您說的,西方國家還是不把中國看做市場經濟國家,這使得中國燈具、打火機、電子等行業近幾年因為反傾銷懲罰而損失了100多億美元,可是你們卻把還沒入世的俄羅斯看成是市場化國家,為什么?
溫安洛:每件事都有程度的不同。市場化有不同的程度,不同的人對是不是市場化以及有多市場化有不同的定義。這并不是個非黑即白的問題,你要這么做了,你就是什么,你不這么做,你就不是什么。問題是中國是否愿意按照別國的規則來參與世界經濟。毫無疑問,中國是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商務周刊》:您同時還是安利的母公司安達高公司的董事長,那么您怎么評價直銷行業在中國的未來?
溫安洛:總體說,中國有很大潛力。并不只是我們這一個行業,而是所有行業。我注意到,中國人不僅有改善自己生活的意愿,也有通過自己的工作改善他人生活的愿望。這會給很多企業帶來很多商機,我們只是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出把力。
安利有40多年的歷史,公司在很多市場都是本地化運作,雖然總部在美國,歷史也是從美國開始。但我們認識到,消費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國家,因此當進入不同的市場時,要做出一些適應性的措施。在中國,安利公司從營銷計劃、產品、到我們做企業的方式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變,因為我們要適應中國市場。由于安利的本地化措施,使得安利在很多國家都被認為是當地公司,為此我深感驕傲。如果中國人能認為安利是個中國公司,那將是我得到的最大贊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