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南
加入WTO之后,京津塘、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落開始了新一輪的合縱連橫,競相試圖以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建立超級都市圈方式提升區域競爭力。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間,吸引外來投資的競爭更加激烈。
種種跡象表明,珠江三角洲強大的IT制造業正在悄悄往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轉移。
這對珠江三角洲制造業基地的地位構成了挑戰。珠江三角洲的IT制造業已經發展了近20年的時間,它不僅僅給珠三角帶來了大規模成熟完整的IT制造業基礎,并且還培育了一大批本土IT制造企業,如華為、中興等。
而作為IT制造業中心的東莞,可以說是珠三角經濟的典型代表。
這里的企業按產業鏈的聯系成群集聚,形成一種符合市場要求及高科技產業要求的企業組織形式,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族群經濟”。相關企業可以最先捕捉到該領域的最新科技信息,找到最理想的雇員與最有效的銷售途徑,族群成員之間的互補性和競爭動力,都使得該地區“執行業之龍頭,領時尚之風騷”。最為著名的是珠江東岸的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族群和珠江西岸的家電制造業族群。
在按照完整的產業鏈進行布局的經濟“族群”里,雖然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但已非傳統意義上“小、散、差”的企業,而是一個聯系非常緊密、在國際經濟中具有強勁競爭力的企業群體。這在珠江東岸的“電子信息業走廊”表現得最為突出:珠江東岸廣州、深圳、惠州、東莞四市形成了一個以電子信息業為核心的產業群體,其中后三個市的電子信息產品產值就占了全省的72.72%,是亞洲地區電子信息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在這條走廊里,每一個單一的企業獨立來看都不太起眼,但作為一個群體,它們卻是這個世界級制造基地的精華所在。
在珠三角已經開始出現大量企業向幾大知名品牌、馳名商標靠攏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做OEM的現象就是例證。一條條專業配套的產業鏈已經悄然現身于珠三角地區,不管是家電、家具,還是陶瓷、電腦,往往在幾十公里的半徑范圍內,就可配齊產品的所有零部件。這是對外國公司最具誘惑力之處。東莞的電腦加工業能在短短幾年間令世界目瞪口呆,訣竅之一就在于此。
但最近也出現值得注意的問題,諸如生產成本、政府效率、人力資源等因素,以及產業結構是否合理,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支柱產業的優勢是否明顯,能否具有核心技術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等。
以珠三角的龍頭東莞為例:制造業的發展基本以加工為主,研發、銷售較為薄弱,“中間大兩頭小”的“紡錘型”特征較為明顯,這與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不相適應的,產業發展的后勁必定受到制約。
由于美國、日本和歐洲市場出現疲軟,直接影響廣東出口,對珠三角這個外向型經濟區域的影響就更為突出。
這種經濟模式的優勢在哪里?它的生命力有多大?是否可以借鑒模仿?不同的經濟板塊之間如何開展競爭與合作?企業和企業家怎樣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抓住機會?
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與東莞市人民政府、東莞市經貿局企業協會共同組織的“首屆珠三角經濟論壇”將于2002年10月17-19日在東莞舉行,屆時這些值得企業家和經濟學家以及決策者探討的問題,也許會有初步的答案。
據廣東有關方面透露,珠三角已經著手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龍頭東莞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是以加工制造環節為基礎,沿產業鏈向上下兩頭發展,加強研發和流通環節,使產業鏈條從“紡錘型”向“啞鈴型”轉變,發展階段從產業主導向創新突破階段轉變,由國際制造業基地向國際制造業名城轉變,使東莞真正成為國內外的“資本洼地”和人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有效循環的中心。
三角洲之間的角力剛剛開始。但是正像有專家指出的那樣,中國恐怕不只需要一個經濟中心,而是需要多個。
|